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形与叙事伦理——以宋代小说为考察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haracter Shaping and Narrative Ethics in Ancient Chinese Novels——Taking Song Dynasty Novels as the Research Center
  • 作者:李建军
  • 英文作者:Li Jianjun;College of Humanities,Taizhou University;
  • 关键词:人物塑形 ; 叙事伦理 ; 士人叙事 ; 市民叙事
  • 英文关键词:character shaping;;narrative ethics;;scholar narrative;;citizen narrative
  • 中文刊名:ZJSH
  • 英文刊名: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台州学院人文学院;台州学院天台山文化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7-15
  • 出版单位:浙江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275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话本与文言小说共生关系研究”(17BZW098)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JSH201907018
  • 页数:14
  • CN:07
  • ISSN:33-1149/C
  • 分类号:73+135-146+161
摘要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不仅是结构要素,也是"具有真正人性轮廓"的伦理载体,通过人物塑形切入叙事伦理可以纲举目张。从共时性层面看,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形、叙事伦理在文言与白话文本中有不同呈现,就宋代而言,传奇与话本中士人塑形的悲喜格调之别,折射出叙事主体关于"乐""教"孰先的伦理考量,女性形象塑造的情理意蕴之别,凸显士人叙事与市民叙事同为男性性别叙事对女性的伦理诉求之异。从历时性层面看,与唐代相较,宋代小说的叙事主体有更精准的伦理介入,使文本有更显明的意图伦理。综合来看,宋代传奇与话本互动而使叙事技巧更为丰富、士人伦理与市民伦理互渗而使文本伦理更趋世俗,从叙事和伦理两个维度推动着叙事伦理的变迁,在中国叙事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Characters in narrative works are not only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but also the ethical carrier of "having the true outline of human nature". It is feasible to study narrative ethics through character shaping.From the synchronic point of view,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narrative ethics of ancient Chinese fiction are different in the classical Chinese and vernacular texts.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agic and happy style of the legend and the vernacular novel reflects the ethical considerations of the narrator about the priority of "entertainment" and "education", and the emotional implications of the female imagebuilding, it highligh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thical appeal of literati narrative and citizen narrative to women. From the diachronic perspective, compared with the Tang Dynasty, the narrative subject of Song Dynasty's novels has more precise ethical intervention, which makes the text have more obvious intentional ethic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egends and vernacular novel in Song Dynasty enriches narrative skills, and the interpenetration of literati ethics and citizen ethics makes text ethics more secular. It promotes the change of narrative ethics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narrative and ethics,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narrative literature.
引文
(1)尚必武:《从“两个转向”到“两种批评”——论叙事学和文学伦理学的兴起、发展与交叉愿景》,《学术论坛》2017年第2期。关于叙事伦理,较早关注者是美国学者基于小说修辞角度的相关论著。首先是文学批评家韦恩·布思(Wayne C.Booth)于1961年出版《小说修辞学》(The Rhetoric of Fiction),有专章“非个人叙述的道德性”论及小说叙事中的伦理问题;1979年发表《批评的理解》(Critical Understanding),多涉及小说伦理问题;1988年出版《我们所交的朋友——小说伦理学》(The Company We Keep:An Ethics of Fiction),构建了小说伦理学的整体框架。接着是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1989年出版《阅读叙事:形式、伦理、意识形态》(Reading Narrative:Form,Ethics,Ideology),1996年出版《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Narrative as Rhetoric:Technique,Audiences,Ethics,Ideology),都论及叙事中的伦理问题。美国学者还从多个角度探讨叙事伦理,如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n)1987年出版的《阅读伦理》(The Ethics of Reading)。明确提出“叙事伦理”概念的是亚当·桑查瑞·纽顿(Adam Zachary Newton)1997年出版的《叙事伦理》(Narrative Ethics)。此外,法国学者保罗·利科在(Paul Ricoeur)《时间与叙事》(1983年)、《从文本到行动》(1986年)、《作为他者的自我》(1990年)等著作中提出“叙述的同一性”问题,关注叙事活动的伦理历程。德国学者沃尔夫冈·穆勒(Wolfgang G.Muller)《伦理叙事学》(An Ethical Narratology,2008)、劳拉·柏林(Nora Berning)《建构批判伦理叙事学:跨媒介文学非虚构作品的价值建构分析》(Towards a Critical Ethical Narratology:Analyzing Value Construction in Literary Non-Fiction across Media,2013)、安斯加尔·纽宁(Ansgar Nunning)《叙事学与伦理批评:同床异梦,抑或携手联姻》(Narratology and Ethical Criticism:Strange Bed-Fellows or Natural Allies?2015),从伦理叙事学的角度论及叙事伦理。中国学者中,较早关注叙事伦理者是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1999),其后,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2003)、伍茂国《现代小说叙事伦理》(2008)、谢有顺《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现代转向》(2010)、徐岱《叙事伦理若干问题》(2013)、王鸿生《何谓叙事伦理批评》(2015)、江守义《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伦理研究》(2016)等著作和论文对叙事伦理都有精当阐发。
    (2)纽顿《叙事伦理》相关内容见Adam Zachary Newton Narrative Ethic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1~33;费伦《叙事伦理》相关内容见James Phelan.Narrative Ethics[A].In Peter Huhn et al.(eds.)Handbook of Narratology[C].Berlin:De Gruyter,2014;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相关内容见该书《引子:叙事与伦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徐岱《叙事伦理若干问题》,《美育学刊》2013年第6期;王鸿生《何谓叙事伦理批评?》,《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第6期;伍茂国《现代小说叙事伦理》,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叙事伦理:伦理批评新道路》,《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江守义《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伦理》,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3)[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向愚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245页。
    (4)[美]布鲁克斯、华伦:《小说鉴赏》,主万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5)《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卷第259页。
    (6)《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册第535页。
    (7)黄霖:《〈中国小说写人学〉序》,载李桂奎《中国小说写人学》,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8)[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载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24页。
    (9)[法]菲尔拉拉:《虚构作品结构分析理论和范例》,转引自[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3~64页。
    (10)[匈牙利]乔治·卢卡契:《叙述与描写》,转引自王先霈等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
    (11)[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第59页。
    (12)James Phelan.Reading Peaple,Reading Plot.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13)[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40页。
    (14)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78、164页。
    (15)陈郁:《藏一话腴》外编卷下第865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70页。
    (16)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5页。
    (17)王质:《夷坚别志序》,载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一七《经籍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70~1771页。
    (18)田汝成:《夷坚志序》语,洪迈《夷坚志》卷后附录,第1834页。
    (19)曾慥:《类说》卷前自序,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20)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5页。
    (21)刘小枫:《沉重的肉身》语,第4页。
    (22)李剑国:《文言小说的理论研究与基础研究——关于文言小说研究的几点看法》,《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
    (23)本节参考了李桂奎《传奇小说与话本小说叙事比较》第九章“两类小说角色扮演的悲喜格调”,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01~207页。
    (24)《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华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61页。
    (25)《警世通言·一窟鬼癞道人除怪》,第132页。
    (26)洪迈:《夷坚志》,第1649~1651页。
    (27)(28)刘斧:《青琐高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44、139~140页。
    (29)《熊龙峰四种小说·苏长公章台柳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3~28页。
    (30)《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62~185页。
    (3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笔者按,现代学者多认为《京本通俗小说》为伪书,但该书所收《碾玉观音》等5篇可基本确定为宋元话本。
    (32)王明清:《投辖录·玉条脱》,《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867~3869页。《醒世恒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第179~188页。
    (33)《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471页。
    (34)庄绰:《鸡肋编》卷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9页。
    (35)(37)沈氏:《鬼董》卷二,《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266册第385、384页。
    (36)《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第200页。
    (38)张端义:《贵耳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783册第46页。周密:《浩然斋雅谈》,《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541册第46~47页。《李师师外传》,台湾《丛书集成新编》本,第83册第195~196页。《宣和遗事》,《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889册第34~46页。
    (39)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卷七〇《非烟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7~1932页。
    (40)李献民:《云斋广录》卷六《双桃记》,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8~41页。
    (41)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卷二六《霍小玉传》,第727~734页。
    (42)刘斧:《青琐高议》别集卷二《谭意歌》,第212~217页。
    (43)洪迈:《夷坚志》节录钟将之《义娼传》,第1561页。
    (44)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一〇《王幼玉记》,第99页。
    (4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67页。
    (46)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