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望并州是故乡——唐诗所见晋中地域环境简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Jinzhong in Tang Poetry
  • 作者:安介生
  • 英文作者:AN Jiesheng;Center for Historical Geography, Fudan University;
  • 关键词:唐诗 ; 晋中 ; 地域环境 ; 边塞风貌 ; 水环境
  • 中文刊名:JYXK
  • 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Jinyang
  • 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5-25
  • 出版单位:晋阳学刊
  • 年:2019
  • 期:No.234
  • 语种:中文;
  • 页:JYXK201903014
  • 页数:11
  • CN:03
  • ISSN:14-1057/C
  • 分类号:116-125+139
摘要
山西地区(以晋中为代表)在唐代政治版图及民族地理格局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使得唐代雁北地区呈现出典型的塞外风貌,而作为北都所在及北方最重要的军事重镇,晋中地区也就成为唐朝极力经营的边塞区域之一。其间,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并提升了晋中环境品质,特别是在水生态与水环境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应。唐诗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例证。
        
引文
[1]安介生.略论唐代政治地理格局中的枢纽区———金三角地带[M]//范世康,王尚义.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
    [2](清)朱鹤龄.禹贡长笺.卷1[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后汉书·地理志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廿四史”合订本.
    [4]晋书·文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晋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13[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旧唐书·地理志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7.
    [8]雍正山西通志.卷180[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0]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11]新唐书·突厥传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2]旧唐书·张嘉贞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3]隋书.卷47[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4]翟旺,米文精.山西森林与生态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王晓洁.唐代山西地区农业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15]美酒与美景:汾河景观环境史简论[M]//张琰光.晋商与汾酒.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5.
    [16](宋)李昉等辑.太平御览.卷333[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17](北魏)郦道元注,(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6“文水”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1)重要的论述参见:谭其骧:《山西在国史上的地位》,《晋阳学刊》1981年第2期;李孟存、常金仓:《治世之重镇乱世之强藩——山西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文史知识》1989年第12期;张捷夫:《山西在唐代的地位》,《沧桑》1995年第3期;张国祥:《论山西在全国抗战中的历史地位》,《文史月刊》2005年第8期;行龙:《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前进》2011年第1期;张庆捷:《山西在北朝的历史地位》,《史志学刊》2015年第1期;李裕民:《论五代时期山西的历史地位》,《史志学刊》2016年第1期;安介生:《再论山西在国史上的地位:基于历史时期地域共同体的初步分析》,载于张有智等主编《陟彼阿丘:首届晋学与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安介生:《山西何以成为建都最多的省区之一》,《三门峡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等。
    (2)这方面的主要著述有:[英]伊懋可著,梅雪芹等译:《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美]马立博著,关永强等译:《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等。
    (3)参见拙著:1、《山西票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初版,1997年再版;2、《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015年由三晋出版社推出修订版;3、《历史地理与山西地方史新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4、《介休历史乡土地理研究》,合著(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等。
    (1)参见拙文:1、《“区位论”中的文化介休》,载于乔健、王怀民主编《黄土文明一亮点》,台北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2、《“禁火”、“改火”与历史时期寒食节风俗之演变》,载于行龙、徐杰舜主编《人类学与黄土文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3、《黄土文明与地方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介休范例》,作者之一,《民族艺术》2015年第5期;4、《美酒与美景:汾河景观环境史简论》,载于张琰光主编《晋商与汾酒》,山西经济出版社2015年版;5、《寒食节缘起与介休乡土地理研究》,《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1期等。
    (2)目前以唐诗为资料研究山西史地问题已有不少成果,如谢鸿喜、谢涛著:《唐诗与山西》,三晋出版社2009年版;智宇晖著:《三晋文化与唐代文学》,南开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任正、闫续瑞:《唐诗中的“汾河文化”述论》,《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孟宏儒:《唐代山西诗人的成就和贡献》,《娘子关》2017年第6期等。
    (1)笔者注: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天兵军有3万人。而根据后引的《资治通鉴》卷211记载,天兵军的军士数量则达到了8万人。
    (2)笔者注:《旧唐书·地理志》记为两千匹。
    (3)笔者注:根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横野军只有3千人,而根据《资治通鉴》卷212的记载,横野军军士数量达到了3万人。
    (4)笔者注:《旧唐书·地理志》记为七千八百人。
    (1)《刘梦得文集·外集》卷第三,四部丛刊景宋本。又《御定全唐诗》(后简称《全唐诗》)卷36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下同。
    (2)《白氏长庆集》卷56,又《全唐诗》卷449。
    (1)《欧阳行周文集》卷2,四部丛刊景宋本,又《全唐诗》卷349。
    (2)《樊川集·别集》,四部丛刊本。又《全唐诗》卷525。
    (3)参见《戴先生(震)传》,见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39,《四部丛刊》本。
    (4)乾隆《大清一统志》卷10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5)关于南匈奴迁移及“山胡”的相关问题,参见拙著:《民族大迁徙》的相关论述,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元和郡县图志》卷13《河东道二》,第376页。
    (2)(6)见(唐)殷璠集:《河岳英灵集》(中)。又《全唐诗》卷130。
    (3)(唐)卢照邻著,(明)张燮辑:《幽忧子集》卷2,四部丛刊本。又《全唐诗》卷17。
    (4)《资治通鉴》卷190《唐纪六》,第5954页。
    (5)引自(唐)贾彦璇撰《大唐故忠武将军行薛王府典军上柱国平棘县开国男李府君墓志铭并序》,(明)陶宗仪编《古刻丛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7)(唐)韦縠撰:《才调集》卷7,四部丛刊本。又《全唐诗》卷466。
    (8)(唐)韦庄著:《浣花集》卷4,四部丛刊本。又《全唐诗》卷697。
    (1)《全唐诗》卷270。
    (2)唐人张说《应制奉和》之诗句,见《张说之文集》卷3,四部丛刊本。
    (3)参见方诗铭:“剑客·轻侠·壮士——吕布与并州军事集团”,《史林》1988年第1期。
    (4)《全唐诗》卷134。
    (5)《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6,四部丛刊本。又《全唐诗》卷24。
    (6)《全唐诗》卷268。
    (7)《元和郡县图志》卷13,第362页。
    (8)《全唐诗》卷296。
    (9)《元和郡县图志》卷13,第364页。
    (1)《全唐诗》卷283。
    (2)《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13,四部丛刊本。又《全唐诗》卷172。
    (3)见《鱼玄机诗》,宋临安府陈宅书籍补刻本。又《全唐诗》卷804。
    (4)参见《玉山樵人集》,《四部丛刊》本。又《全唐诗》卷682。
    (5)《欧阳行周文集》卷2,《四部丛刊》本。又《全唐诗》卷349。
    (1)《元和郡县图志》卷13,第378页。
    (2)《新唐书》卷39《地理志》“太原府文水县”下,第1003至1004页。
    (3)《新唐书》卷111《薛仁贵传后附薛从传》,第4146页。
    (4)《才调集》卷7,四部丛刊本。又《全唐诗》卷532记为许浑所作。
    (5)《姚少监诗集》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