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 Area
  • 作者:孙智君 ; 张高琼
  • 英文作者:Sun Zhijun;Zhang Gaoqiong;
  •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 发展模式 ; 演化路径 ; 动力机制
  • 中文刊名:JZS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2;No.220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的产业经济思想及其实践效果研究”(17BJL008);; 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开放课题“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总体考察、典型案例调研及促进政策体系研究”(IWHS2016109)
  • 语种:中文;
  • 页:JZSZ201903014
  • 页数:7
  • CN:03
  • ISSN:42-1740/C
  • 分类号:79-85
摘要
随着全球范围内文化创意经济的兴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对城市复兴及经济转型的重要意义逐渐受到重视,学术界关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主要涉及相关内涵特征、集聚区发展模式、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集聚区演化发展及发展对策等5个方面。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未来学术研究要直面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并结合最新经济形势,推动集聚区迈向新领域。
        
引文
[1]张学冬.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多种概念辨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张岩松,穆秀英.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4]李庆本,陈小龙,臧晓雯,王曦.文化创意产业“北京模式”与“昆士兰模式”的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朱自强,张树.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形态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6]朱晓青.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条件探讨[J].市场经济纵横,2006(3).
    [7]陈红霞,吴姝雅.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区际差异比较---基于地级市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7).
    [8]张振鹏.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
    [9]刘凡荣.创意产业集聚理论与实证研究---以苏州市为例[D].兰州大学,2011.
    [10]张京成,李岱松,刘利永.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1]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2]李玉丰.构建“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4(2).
    [13]孔建华.文化经济的融合兴起与北京想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再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2).
    [14]赵丹.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5]陈汉欣.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与集聚区浅析[J].经济地理,2009(5).
    [16]邓水炎.重庆市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9.
    [17]张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1.
    [18]毛磊.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发展[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
    [19]解琦.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4.
    [20]袁俊.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生成与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5(6).
    [21]侯汉坡.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案例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2]厉无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先行区上海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4(3).
    [23]冯根尧.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与聚变效应[J].绍兴文理学院,2013(7).
    [24]于振,赵梦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内经验及其对武汉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
    [25]杨永忠,黄舒怡,林明华.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路径与演化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1(8).
    [26]王慧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3.0理论模型与能级提升---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J].社会科学,2012(7).
    [27]付永萍,王立新,曹如中.创意产业集聚区演化路径及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9).
    [28]汪霏霏.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以济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J].东岳论丛,2014(10).
    [29]花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对新型城市化的贡献[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2).
    [30]刘孟阳,林爱文.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武汉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演化[J].人文地理,2015(6).
    [31]孙洁.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演化:升级趋势与固化、耗散---来自上海百家园区的观察[J].社会科学,2014(11).
    [32]毛磊.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演化分析[J].2010(20).
    [33]苏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
    [34]刘吴瑗,郑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生命周期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
    [35]王晔君.基于DEA-Tobit分析法的上海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华大学,2015.
    [36]徐汉明,周箴.基于环境效度影响因素分析下的创意产业园区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3).
    [37]段杰,朱丽萍.城市创意产业园区空间演化与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深圳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5(10).
    [38]方田红,曾刚.大城市内城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M50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39]蒋三庚,张杰,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40]于良楠.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4.
    [41]吴承忠,李雪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城市问题,2013(10).
    [42]郑自立.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困境与对策[J].学术探索,2012(10).
    [43]钟德友.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探讨[J].探索,2010(2).
    [44]高红岩.创意产业面临的统计问题与对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10).
    [45]曾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5).
    [46]卫志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制约与突破---一项基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47]罗尧成,赵蓓超.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综述---基于CNKI(2004-2013)收录文献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2).
    [48]蒋冬青,苏娴.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行为[J].重庆社会科学,2016(11).
    [49]袁俊.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生成与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5(6).
    [50]田慧.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过程中的作用---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