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魂、革命与恋爱——“五四”与陶然亭风景的流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ourning, Revolution and Romance——“May Fourth”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oran Pavilion
  • 作者:林峥
  • 英文作者:Lin Zheng;
  • 关键词:陶然亭 ; “五四” ; 遗老 ; 社团 ; 革命 ; 恋爱
  • 英文关键词:Taoran Pavilion;;May Fourth;;scholar bureaucrat;;society;;revolution;;romance
  • 中文刊名:TSZM
  • 英文刊名: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 机构: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5-20
  • 出版单位:探索与争鸣
  • 年:2019
  • 期:No.355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北京公园研究:文化实践与文学表现(1860—1937)”(17YJC751018)
  • 语种:中文;
  • 页:TSZM201905018
  • 页数:12
  • CN:05
  • ISSN:31-1208/C
  • 分类号:77-87+176
摘要
陶然亭曾是宣南人文胜迹,伴随宣南士乡沦为市井城南,陶然亭也日渐衰败;而在"五四"新气象的感召下,其面目又有了新变化。以1920年代陶然亭风景的现代性转型为视角,可管窥"五四"之后北京多元的政治与文化生态。从京师遗老的雅集,到"五四"时期政治社团的集会,再到高君宇与石评梅的情事,陶然亭在见证士大夫雅集传统式微的同时,也促成了新青年、新女性的革命与恋爱。陶然亭的转型折射了五四"新人"对于新的政治、文学、社交方式和情感模式的想象,遗老对旧时代的凭吊和青年对新时代的憧憬在此相映成趣。
        Taoran Pavilion had once been the most famous place of interest in Southern Beijing, then it decayed along with the culture of scholar bureaucrats. It changed, howev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y Fourth Move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aoran Pavilion in 1920 s as a perspective to examine the diversified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Beijing after May Fourth. It chooses three representative case studies: the poetry gatherings of traditional literati, the political meetings of May Fourth societies, and the love affair of Gao Junyu and Shi Pingmei.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oran Pavilion reflects the burgeoning of modern politics, literature, social and emotional modes. Taoran Pavilion has seen both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scholar bureaucrats, as well as the revolution plus love of the "New Youth" and "New Woman"; both the mourning for the old times by the traditional literati and the expectation for the new era by the new generation.
引文
(1)张鹏飞:《张补山记》,黄爵滋编:《仙屏书屋初集年记》卷二十一,《中华文史丛书》影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刻本,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第17页b。
    (2)欧阳兆熊、金安清撰,谢兴尧点校:《水窗春呓》,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0页。
    (3)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宋元诗社研究丛稿》,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谢国祯:《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4)魏泉:《士林交游与风气变迁——19世纪宣南的文人群体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1-176页。
    (5)樊增祥:《乙丑上约客陶然亭修禊分韵得欲字》,樊增祥编:《乙丑江亭修禊分韵诗存》,铅印本,1925年,第10页a。
    (6)刘体乾:《乙丑上巳江亭修禊分韵得游字》,樊增祥编:《乙丑江亭修禊分韵诗存》,第8页b-9页a。
    (7)苏轼《凫绎先生诗集叙》:“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苏轼文集》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13页。
    (8)陈庆龢:《乙丑上巳江亭分韵得红字》,樊增祥编:《乙丑江亭修禊分韵诗存》,第31页a。
    (9)《五色鹦鹉冢碑文》,陶然亭公园志编纂委员会编:《陶然亭公园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年,第122页。
    (10)关于赛金花墓和五色鹦鹉的研究,详见袁一丹:《别有所指的故国之悲——延秋词社〈换巢鸾凤〉考释》,《中国诗歌研究》2014年4月;潘静如:《赛金花之墓的成与坏——从卜葬、立碑到毁墓的三十年众生相》,《粤海风》2016年第6期。以潘毓桂为首的遗老对于赛金花和五色鹦鹉的表彰,是在回应世人对其沦陷时期节行的指摘。
    (11)少年中国的宗旨最初拟作“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俗”,在成立大会时才改为“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新民学会的宗旨早期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后期转变成“改造中国及世界”。
    (12)参见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13)《我们的五一节(节录)》,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第342页。
    (14)(26)《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页,第8页。
    (15)参见《会员通讯》,《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三期,1919年9月15日;《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五期,1919年11月15日;《少年中国》第一卷第六期,1919年12月15日。
    (16)曾琦:《留别少年中国学会同人》,《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三期,1919年9月15日。
    (17)王光祈:《团体生活》,《少年中国》第一卷第六期,1919年12月15日。
    (18)王光祈:《本会发起之旨趣及经过情形》,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第219页。岳云别墅毗邻窑台,属于广义陶然亭景区的范围,新中国成立后,它被纳入陶然亭革命历史的叙述脉络,彰显陶然亭的革命色彩。
    (19)《会务报告》,《少年中国》第一卷第十一期,1920年5月15日。
    (20)《会务报告》,《少年中国》第一卷第十二期,1920年6月15日。
    (21)《少年中国学会消息·十一月廿八日之学术谈话会》,《少年中国》第二卷第七期,1921年1月15日。
    (22)《少年中国学会周年纪念册》,375.16/9856,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第12页。
    (23)《会员通讯》,《少年中国》第二卷第六期,1920年12月15日。
    (24)周太玄:《关于参加发起少年中国学会的回忆》,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第539页。
    (25)《毛泽东给陶毅》(1920年2月在北京),《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一集),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第59-60页。
    (27)康白情:《卅日踏青会》,《草儿》,上海:亚东出版社,1922年,第77-79页。
    (28)蒋竹如:《湖南学生的反日驱张斗争》,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第580-590页。
    (29)李维汉:《回忆新民学会》,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第617页。
    (30)刘清扬:《觉醒了的天津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563页。
    (31)《改造联合宣言》,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第329页。
    (32)如周恩来就受到李大钊等人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发生兴趣,于1921年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33)(46)(47)石评梅:《梦回寂寂残灯后》,杨扬编:《石评梅作品集》散文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第104页,第103-104页,第107页。
    (34)《追悼高君宇启事》,《北京大学日刊》第1655期,1925年3月25日。
    (35)《追悼高君宇》,《北京大学日刊》第1658期,1925年3月28日。
    (36)石评梅:《狂风暴雨之夜》,杨扬编:《石评梅作品集》散文卷,第92页。
    (37)(40)(42)庐隐:《象牙戒指》,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81页,第2页,第95页。
    (38)石评梅:《天辛》,杨扬编:《石评梅作品集》散文卷,第63页。
    (39)石评梅:《涛语·象牙戒指》,杨扬编:《石评梅作品集》散文卷,第79-80页。
    (41)关于香冢的典故有多种解释,基本以贞洁、痴情、早夭的女性为主题,如殉情而亡的歌妓、心念故主的香妃、不忘前生之约的少女等。民国时期大众对于石评梅的一致推崇,在于她同时迎合了新伦理和旧道德的双重标准。
    (43)石评梅:《涛语·殉尸》,杨扬编:《石评梅作品集》散文卷,第73页。
    (44)石评梅:《我只合独葬荒丘》,杨扬编:《石评梅作品集》散文卷,第94-95页。
    (45)《高君宇致石评梅的部分书信》,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高君宇文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17页。
    (48)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王宏志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282-286页。
    (49)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体重述》,郭冰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62-94页。
    (50)茅盾:《“革命”与“恋爱”的公式》,《茅盾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337-339页。
    (51)陶然亭公园志编纂委员会编:《陶然亭公园志》,第26页。
    (52)邓颖超:《为题〈石评梅作品集〉书名后志》,《人民日报》1982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