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郑仁乐
  •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 丧文化 ; 仪式抵抗 ; 群体自嘲
  • 中文刊名:CMLT
  • 英文刊名:Media Forum
  • 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25
  • 出版单位:传媒论坛
  • 年:2019
  • 期:v.2;No.36
  • 语种:中文;
  • 页:CMLT201912105
  • 页数:2
  • CN:12
  • ISSN:36-1348/G2
  • 分类号:164+166
摘要
"丧文化"青年群体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以多媒体符号为传播载体,以颓废、群体自嘲、娱乐化为风格特征的文化现象,它是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的新形式,反映了当前青年群体的精神特质和利益诉求,表达了对现实压力的抵抗,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体现了主体意识的觉醒,在"丧文化"颓废表征的背后,青年群体完成了个体心态的自我排解。
        
引文
[1]施蕾.无力颓废与抵抗消解--网络“丧文化”现象解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7,6:169.
    [2][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3]萧子扬,常进锋,孙健.从“废柴”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7,3:5.
    [4]尤怡丹.丧文化及其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5]李小芳.马克思·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述评[J].文史哲,1988(1).
    [6]杜俊飞.丧文化:从习得性无助到“自我反讽”[J].传媒例会,2017(9):111.
    [7][法]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