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天命及其法律意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nfucian Mandate of Heaven and Its Legal Implications
  • 作者:邵方
  • 英文作者:SHAO Fang;
  • 关键词:儒家 ; 天命 ; 法律意义
  • 英文关键词:Confucian;;Mandate of Heaven;;Legal implication
  • 中文刊名:FXPL
  • 英文刊名:Law Review
  • 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7-11
  • 出版单位:法学评论
  • 年:2019
  • 期:v.37;No.216
  • 语种:中文;
  • 页:FXPL201904014
  • 页数:10
  • CN:04
  • ISSN:42-1086/D
  • 分类号:169-178
摘要
中国古代的文明是一个连续性的文明,儒家无疑是这一文明的传承者和突破者,其中最为瞩目的特征就是儒家对于天人之际的探究。儒家继承了夏商周以来的上帝或天命信仰,孔子在对礼乐的追问中得出了"仁"这一答案,此正为其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轴心突破。儒家的仁政思想源于周公的敬天保民和明德慎罚,儒家将"诚"作为天人合一的枢纽,它既是人德也是天道。仁作为规范的"立法者",具有比法律规范本身更大的"创造性",此时天命参与到个体人生中,在对于天命的追寻中儒家讲究"正心诚意",以期达到"天人合一"。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 was a consecutive one,in which Confucian school assuredly was one of the successors and creators of that civilization.The most remarkable feature of the Confucian was its prob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race.The Confucian school had inherited the belief of the Heaven or the Lord sinc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Confucius found Benevolence as an answer from his pursuance of the Rites and Music,which actually was the breakthrough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axial period.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benevolent governance originated from the idea of Respecting Heaven and Protecting People,Respecting Morality and Prudent Penalty from the Duke of Zhou dynasty.Confucian regarded Integrity as the pivot of the Union of Heaven and Human,for it was human beings virtue,and was natural law as well.As the lawmaker of the normative provisions,benevolence had more creativity than the normative provisions.The mandate of heaven involved into personal life,Confucian school advocated Sinceri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the mandate of heaven,so as to reach the status of the Union of Heaven and Human.
引文
(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87-488页。
    (2)邵方:《儒家思想与礼乐文明》,载《政法论坛》2016年第6期。
    (3)赵法生:《论孔子的信仰》,载《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期。
    (4)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252页。
    (5)《孟子·尽心上》。
    (6)李友广:《先期天命观念溯源》,载《理论界》2009年第2期。
    (7)庞朴:《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8)《尚书·盘庚》。
    (9)郭顶堂:《先秦天道观之进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81页。
    (10)郭沫若:《周彝中之传统思想考》,载《金文丛考》1952年改编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11)《大盂鼎》。
    (12)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62页。
    (13)《尚书·召诰》。
    (14)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观堂集林》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51页。
    (15)《尚书·泰誓》。
    (16)《尚书·召诰》。
    (17)《尚书·多士》。
    (18)《尚书·召诰》。
    (19)《尚书·康诰》。
    (20)《尚书·大诰》。
    (21)《尚书·康诰》。
    (22)《尚书·召诰》。
    (23)陶伯华:“天命靡常,惟德是辅”,http://blog.sina.com.cn/taobohua国学经典解读2009.09.28。
    (24)邵方:《儒家思想与礼制》,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25)《论语·八佾》。
    (26)傅斯年:《性命古训辩证》,第287页,转引自余英时:《论天人之际》,第83-84页。
    (27)《尚书·周书·召诰》。
    (28)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134页。
    (29)《论语·泰伯》。
    (30)《论语·述而》。
    (31)赵法生:《论孔子的信仰》,载《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期。
    (32)《论语·述而》。
    (33)《礼记·中庸》。
    (34)《中庸章句集注》第二十九章。
    (35)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51页。
    (36)《诗经·大雅·大明》。
    (37)《郭店楚墓竹简》:简书第45至48。
    (38)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46页。
    (39)《汉书·司马迁传》。
    (40)(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41)《论语·季氏》。
    (42)赵法生:《论孔子的信仰》,载《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期。
    (43)《论语·乡党》。
    (44)《论语·季氏》。
    (45)《挺经》卷一,内圣。
    (46)《论语·宪问》。
    (47)《论语·尧曰》。
    (48)《论语·为政》。
    (49)《论语集注·为政》。
    (50)《论语·述而》。
    (51)《礼记·哀公问》: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52)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页。
    (53)简书《成之闻之》,转引自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251页。
    (54)简书《语丛一》,转引自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51页。
    (55)《论语·为政》。
    (56)《论语·泰伯》。
    (57)赵法生:《论孔子的信仰》,载《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期。
    (58)弗雷泽:《金枝》,许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4页。
    (59)《左传·僖公十年》。
    (60)《论语·述而》。
    (61)《庄子·齐物论》。
    (62)《论语·学而》。
    (63)《论语·八佾》。
    (64)赵法生:《论孔子的信仰》,载《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期。
    (65)张祥龙:《先秦儒家哲学九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66)同上注,第30页。
    (67)《礼记·中庸》。
    (68)杜维明:转引自张薇薇:《尼采的大地与中国之天命观:法则展开之源叙事》,载《政法论坛》2014年第6期。
    (69)聆听大家系列访谈——著名法学家张晋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维护国家纲纪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7-04-28。
    (70)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何兆武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转引自张中秋:《传统中国法特征》,载《政法论坛》2015年第5期。
    (71)张中秋:《传统中国法特征》,载《政法论坛》2015年第5期。
    (72)(明)方孝孺:《逊志斋集》。
    (7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74)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33页。
    (75)《左传·季文子》。
    (76)《左传·子产》。
    (77)《孟子·梁惠王上》。
    (78)《孟子·离娄》。
    (79)余英时:《论天人之际》,第78-99页。
    (80)《论语·八佾》。
    (81)杜维明:转引自张薇薇:《“尼采的大地与中国之天命观:法则展开之源叙事”》,载《政法论坛》2014年第6期。
    (82)《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
    (83)庞朴:《孔孟之间》,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84)董仲舒:《天人三策》。
    (85)《清史稿志一百十七刑法一》。
    (86)《礼记·乐记》。
    (87)《论语·颜渊》。
    (88)[美]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翔、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