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人格财产权确立及制度构造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New Personality Property Rights
  • 作者:郭少飞
  • 英文作者:GUO Shaofei;
  • 关键词:主体客体化 ; 人格 ; 财产利益 ; 人格财产权 ; 新型权利
  • 英文关键词:objectification of the subject;;personality;;property interest;;personality property rights;;new rights
  • 中文刊名:JNXB
  • 英文刊名:Jinan Journal(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中南大学法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1;No.244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完善研究”(批准号:18ZDA152);;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制度研究”(批准号:18BFX012)
  • 语种:中文;
  • 页:JNXB201905004
  • 页数:15
  • CN:05
  • ISSN:44-1285/C
  • 分类号:43-57
摘要
在主体客体化趋势之下,人格财产化向各种人格要素拓展深化,人格财产利益类型、价值剧增,对其保护的权利制度需求愈发强烈,而现有理论学说及制度供给有所不备,应创立新型人格财产权。人格财产权独立于保护精神利益的人格权,分为具体人格财产权与一般人格财产权。前者指向特定人格要素财产利益,后者针对具体人格要素以外、归属于抽象人格人格财产利益,二者共同构成人格财产权利体系。人格财产权主体以自然人为主,也包括部分法人及非法人组织;客体系姓名、肖像等标表型人格要素,隐私、名誉、荣誉等精神型人格要素,个人信息,有限度之身体等;在权限上,可自由处分,能转让,得许可,可继承,但受限于人格权、公序良俗及言论自由。
        In the trend of objectification of subject,the propertilization of personality deeply expands to all kinds of personal elements. The types and values of property interest of personality are quickly increasing,and the institutional demand of right protection to property interest of personality is intensive.But the existing theories and institutional supply are not enough,so new personality property rights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dependent from personality rights that protect spirit interests,the new righ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exact personality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general ones. The exact personality property rights directs property interest in some personal elements,and the general rights point toward property interest in personal elements that are not included into the exact personal elements but need be relieved,and both constitute the system of personality property rights. The subjects of personality property rights are natural persons,legal persons and unincorporated organizations; its object includes the external personal elements such as name and portrait,spiritual personal element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privacy,reputation,honor and credit,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limited parts of human body. These rights can be freely disposed,transferred,licensed and inherited but are restricted to personality rights,the principle of public policy and good customs,and free speech.
引文
(1)杨立新、林旭霞:《论人格标识商品化权及其民法保护》,《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马俊驹:《人格人格权理论讲稿》,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08页。
    (3)刘召成:《人格商业化利用权的教义学构造》,《清华法学》2014年第3期。
    (4)程合红:《商事人格权刍议》,《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
    (5)李大何:《未来民法典中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保护模式》,《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6)详见王泽鉴:《人格权保护的课题与展望——人格权的性质与构造: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保护》,《人大法律评论》2009年卷;王利明:《论人格权商品化》,《法律科学》2013年第4期;张红:《人格权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BGH,Marlene Dietrich,BGHZ143,214-232.转引自沈建峰:《一般人格权财产性内容的承认、论证及其限度——基于对德国理论和实践的考察》,《比较法研究》2013年第2期。
    (8)参见张鹏:《日本商品化权的历史演变与理论探析》,《知识产权》2016年第5期。
    (9)See J.Thomas McCarthy,The Rights of Publicity and Privacy,Thomson/West,2007,§1:26.
    (10)参见美国“公开权”网站,http://rightofpublicity.com/statutes,最后访问时间:2018年5月27日。
    (11)参见王泽鉴:《人格权保护的课题与展望——人格权的性质与构造: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保护》,《人大法律评论》2009年卷。
    (12)参见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42页。
    (13)杨立新、林旭霞:《论人格标识商品化权及其民法保护》,《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4)程合红:《商事人格权刍议》,《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
    (15)吴汉东:《形象的商品化与商品化的形象权》,《法学杂志》2004年第10期;李大何:《未来民法典中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保护模式》,《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16)温世扬:《人格权“支配”属性辨析》,《法学》2013年第5期。
    (17)黎桦:《民法典编纂中的财产性人格权研究》,《政治与法律》2017年第8期。
    (18)于晓:《自然人人格标识商业利用民事权利独立设为新型财产权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19)谢晓尧:《商品化权:人格符号的利益扩张与衡平》,《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
    (20)王利明:《论人格权商品化》,《法律科学》2013年第4期。
    (21)常鹏翱:《论物的损坏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联——一种功能主义的诠释》,《法律科学》2005年第1期;崔建远:《论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2)参见冷传莉:《论人格物的界定与动态发展》,《法学论坛》2010年第2期。
    (23)徐国栋:《现代的新财产分类及其启示》,《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4)陈传法:《人格财产及其法律意义》,《法商研究》2015年第2期。
    (25)刘召成:《人格商业化利用权的教义学构造》,《清华法学》2014年第3期。
    (26)郭少飞:《“电子人”法律主体论》,《东方法学》2018年第3期。
    (27)杨彪:《不可让与性与人格权的政治经济学:一个新的解释框架》,《法律科学》2015年第1期。
    (28)沈建峰:《一般人格权财产性内容的承认、论证及其限度——基于对德国理论和实践的考察》,《比较法研究》2013年第2期。
    (29)[德]耶林著,胡海宝译:《为权利而斗争》,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30)Lynch v.Household Finance Corp.,405 U.S.538,552(1972).有关人格与财产关系的详论参见Margaret Jane Radin,Property and Personhood,34 Stan.L.Rev.957(1982).
    (31)See Ellen S.Bass,A Right in Search of a Coherent Rationale-Conceptualizing Persona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The United States Right of Publicity and German Personality Rights,42 U.S.F.L.Rev.799 (2007-2008).p.834.
    (32)参见蓝蓝:《人格与财产二元权利体系面临的困境与突破——以“人格商品化”为视角展开》,《法律科学》2006年第3期。
    (33)参见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34)参见姜福晓:《人格权财产化和财产权人格化理论困境的剖析与破解》,《法学家》2016年第2期。
    (35)参见冉克平:《肖像权上的财产利益及其救济》,《清华法学》2015年第4期。
    (36)参见[德]M.雷炳德著,张恩民译:《著作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70页。
    (37)参见李明德:《美国形象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第4期。
    (38)参见[日]五十岚清著,铃木贤、葛敏译:《人格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页。
    (39)参见刘召成:《人格商业化利用权的教义学构造》,《清华法学》2014年第3期;王利明:《论人格权商品化》,《法律科学》2013年第4期。
    (40)参见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人格权编第804条第2款。
    (41)龙卫球:《数据新型财产权构建及其体系研究》,《政法论坛》2017年第4期。
    (42)See Remigius N.Nwabueze,Biotechnology and the New Property Regime in Human Bodies and Body Parts,24 Loy.L.A.Int’l & Comp.L.Rev.19 (2002).
    (43)Andrew Wancala,No Value for a Pound of Flesh:Extending Market-inalienability of the Human Body,18 J.L.& Health 199(2003-2004),pp.220.221.
    (44)Dobson v.N.Tyneside Health Auth.,1 W.L.R.596,601(C.A.1997).
    (45)参见[美]斯蒂芬·芒泽著,彭诚信译:《财产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8页;Rohan Hardcastle,Law and the Human Body:Property Rights,Ownership and Control,Oxford:Hart Publishing,2007,pp.171-172.
    (46)See Zacchini v.Scripps-Howard Broad.Co.,433 U.S.562,575-76(1977).
    (47)See New York Times Co.v.Sullivan,376 U.S.254(1964).
    (48)参见“莫少聪诉广东省中山市美多化妆品有限公司等肖像权侵权纠纷案”,福建省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5)泉民终字第1178号民事判决书。
    (49)参见王泽鉴:《人格权保护的课题与展望——人格权的性质与构造: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保护》,《人大法律评论》2009年卷。
    (50)BGH,Marlene Dietrich BGHZ 143,214-232.转引自沈建峰:《一般人格权财产性内容的承认、论证及限度——基于对德国理论和实践的考察》,《比较法研究》2013年第2期。
    (51)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平均育龄为26岁。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最后访问时间:2018年6月17日。
    (5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nhfpc.gov.cn/guihuaxxs/s10743/201806/44e3cdfe11fa4c7f928c879d435b6a18.s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8年6月17日。
    (53)See Jonathan L.Kranz,Sharing the Spotlight:Equitable Distribution Policy of the Right of Publicity,Cardozo Arts & Ent.,Law Journal,No.13,1994,p.917.
    (54)See Robin P.Rosen,A Critical Analysis of Celebrity Careers As Property Upon Dissolution of Marriage,Geo.Wash.,Law Review,No.61,1993,p.522.
    (55)Piscopo v.Piscopo,555 A.2d 1190(N.J.Ch.1988).
    (56)Golub v.Golub,527 N.Y.S.2d 946(Sup.Ct.1988);Elkus v.Elkus,572 N.Y.S.2d 901(App.Div.1991).
    (57)参见冉克平:《肖像权上的财产利益及救济》,《清华法学》2015年第4期。
    (58)参见[美]苏珊娜·伯格曼著,罗炜译:《美国和德国公开权制度的比较研究》,张民安主编:《公开权侵权责任研究:肖像、隐私及其他人格特征侵权》,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9页。
    (59)参见BGB VOM 14.10.1986,GRUR 1987,128.转引自冉克平:《肖像权上的财产利益及其救济》,《清华法学》2015年第4期。
    (60)杨立新:《人格权立法中国经验的解读与定型》,《东方法学》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