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索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赵灿
  • 关键词:主体间性 ;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 主体交往
  • 中文刊名:DZCM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 机构:四川科技职工大学基础教育部;
  • 出版日期:2019-03-31
  • 出版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19
  • 语种:中文;
  • 页:DZCM201901028
  • 页数:4
  • CN:01
  • ISSN:43-1370/Z
  • 分类号:103-106
摘要
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取的"主体―客体"教育方式,将受教育的大学生主体客体化或是非人化,使学生在教育意义认识基础上的选择与价值评判无法得到尊重、认可。主体间性理论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两者处于平等地位,基于此,明确教育主体的差异性,并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实现主体间的多元交互的交往关系,是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
        
引文
[1]刘义,杨凯.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困境及路径分析[J].高教学刊,2015(17):234-235.
    [2]杨国荣.主体间关系论纲[J].学术月刊,1997(11):3-8.
    [3]牛晓玉.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5):79-80.
    [4]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5(5):6-8.
    [5]曹勇.试论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4):65-66.
    [6]周雅舒.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价值观教育启示研究[J].学理论,2013(20):366-367.
    [7]蒋广学,张勇,徐鹏.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系统思考与实践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119-123.
    [8]夏茂香.人的本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04(3):80-82.
    [9]叶健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