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好辩”的话语依据及来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刘全志
  • 关键词:孟子 ; 好辩 ; 话语依据 ; 孔子 ; 荀子
  • 中文刊名:JXSH
  • 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15
  • 出版单位:江西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v.39;No.391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及相关文献研究”(18ZDA237);;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项目“战国时期六经文本的衍生与定型研究”(17GZGX25)
  • 语种:中文;
  • 页:JXSH201906017
  • 页数:8
  • CN:06
  • ISSN:36-1001/C
  • 分类号:152-159
摘要
孟子把自己"好辩"的原因归结为对杨朱、墨翟等人的批判,这使他为战国儒家赢得了"好辩"的名声,但孟子的这种解释无法回答为什么他在儒家内部以及与时人经常辩论。因此,孟子的"好辩"来源于多个方面:其中有对杨朱、墨翟之言的反攻,也有对当时知识界特别是稷下学宫论辩之风的吸纳,更有齐地"好辩"风俗的影响。与稷下学宫的"利口善辩者"相比,孟子的"善辩"在方法上还稍显逊色。当然,孟子的"好辩"并非仅仅为了取胜,其中更要受到儒家学说的制约。孟子对辩论的"不得已"态度,源于孔子对言辞功能的怀疑,而孟子对于辩论的开拓影响了荀子的立论方式。
        
引文
[1]边家珍.孟子论辩六法[J].孔子研究,1999,(2).
    [2]刘生良.《孟子》论辩艺术技巧探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国书店,1985.
    [5](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6]范祥雍.战国策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9]陈佳佳.“不得已”的词汇化及其历时发展[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6,(4).
    [10]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伍晓明.《论语》中的“论辩”与孔子对言的态度[J].中国文化研究,2008,(1).
    [1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4]刘顺.荀子“辩”论刍议[J].绥化学院学报,2009,(6).
    [15]张秉楠.稷下钩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6]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7]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8](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9]林家骊.徐干集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
    [20]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孟子不列稷下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1]白奚.孟子非稷下先生辨[J].管子学刊,1993,(2).
    [22]孙开太.稷下学研究(三)——孟子与稷下学宫的关系[J].齐鲁学刊,1983,(3).
    [23]李华.稷下学风与孟子之“辩”[J].东方论坛,2010,(4).
    [24]赵仲邑.新序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5](宋)孙奭.孟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6](清)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7](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除了三年之丧,“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也有可能激发论辩的场景,但最终均以孔子的评论结束。
    (2)如性善论、五行学说等,详见《荀子·非十二子》《荀子·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