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与财税改革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 年:2012
  • 会议召开时间:2012-04-01
  • 会议录名称: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2011:金融改革开放与中国国际收支再平衡
  • 语种:中文
  • 分类号:F124;F812.2
  • 学会代码:JJYJ
  • 学会名称: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 页数:15
  • 文件大小:701k
  • 原文格式:O
摘要
<正>若干宏观经济指标都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和对外失衡已达到一个很高程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起了多方面关注。本专题力图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企业未分配收入过大是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并说明财税体制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一、引致我国外部失衡的多种可能的原因(一)多种原因分析一个国家有这么大的经常项目顺差,肯定不是由单一的或简单的原因引起
引文
1.蔡昉、都阳、王美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2.蔡昉:《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3.蔡昉:“城市化与农民工的贡献——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思考”,《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1期
    4.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5.蔡昉:“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新特征”,《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6.蔡昉:“中国经济如何跨越‘低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1期
    7.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8.樊纲、张晓晶、魏强、刘鹏、吕焱:《中国经济再平衡之路:内外均衡与财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
    9.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10.付加锋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8期
    11.傅钧文:“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型风险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12.高路易:“2010的中国经济——宏观经济情景分析”,世界银行中国研究论文系列(9),2010年
    13.郭树清:“中国经济的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问题”,《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
    14.郭树清:“中国经济面临的产业结构开放与调整”,载朱民主编《中国金融业的崛起:挑战和全球影响》,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3~13页
    15.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课题组:“我国长期贸易顺差的原因及调整对策”,《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6期
    16.胡兵、乔晶:“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LA-VAR模型的实证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5期
    17.江时学:“影响拉美经济发展前景的若干因素”,《国际观察》》2011年第1期
    18.江小涓:“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19.库茨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20.李实等:“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1.李实等:“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22.李杨、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重印于李扬《中国金融改革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9~89页
    23.林光彬:“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
    24.林理升、王哗倩:“运输成本、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区域分布”,《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25.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26.林毅夫:“发展战略、人口与人口政策”,载曾毅、李玲、顾宝昌、林毅夫主编《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7.刘鹤:“拉美经济的主要挑战和经验教训”,《比较》第24辑,中信出版社,2006年5月
    28.刘鹤:“没有画上句号的增长奇迹”,载吴敬琏等编《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263~277页
    29.刘鹤:“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和扩大国内市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基本逻辑”,《政策论坛》2011年
    30.刘世锦:“陷阱”还是“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与战略选择
    31.马建堂:“三十年巨变: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简要回顾与评述”,载吴敬琏等编《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367~358页
    32.马岩:“面对中等收人陷阱的挑战及对策”,《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7期
    33.沈国兵:“美中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34.沈凌、田国强:“贫富差别、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35.世界银行:“复苏强劲,风险上升”,《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2010年
    36.孙建波:“主动城市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依托”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讨论稿No.103(亦刊于《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并转载于《新华文摘》2010年第22期)
    37.天则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2011年4月
    38.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人口研究》2004年第9期
    39.王小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
    40.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41.吴敬琏:“不改革国有经济就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经济参考报》2011年9月26日
    42.吴献金、黄飞、付晓燕:“我国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16期
    43.许培源、胡日东:“中美贸易不平衡及其与美国对华投资相关性研究”,《亚太经济》2008年第1期
    44.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世界经济》2006年第3期
    45.余永定:“中国的发展模式与当代国际货币体系”,载余永定主编《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未来》(中国文化论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3~8页
    46.余永定:《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序言
    47.袁志刚:《中国的城乡劳动力流动与城镇失业—理论和经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8.张燕生:“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进程、特征及前景”,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8页
    49.张友国:“中国贸易增长的能源环境代价”,《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50.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的三次历史性跨越”,《战略与管理》,2011年第5期
    51.郑江淮、张丽丽:“中国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发展‘背离之谜'”,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讨论稿No.102,2011年3月
    52.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53.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研究报告2005:经济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4.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研究报告2010:世界现代化概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55.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8月
    56.庄贵阳:“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气象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第5期
    57.Bernanke,Bea"The Global Saving Glut and the U.S.Current Account Deficit,"Speech given on10 March 2005 at the Sandridge Lecture,Virginia Association of Economics,Richmond,Virginia,2005
    58.Cai Fang and Meiyan Wang."A Counterfactual Analysis on Unlimited Surplus Labor in Rural China",China&World Economy,2008,Vol.16,No.1,pp.51-65.
    59.Dooley,Michael P.,David Folkerts-Landau,and Peter Garber."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NBER Working Paper 9971,September 2003
    60.The Economist:Briefing:Privatisation in China.September 3~(rd),2011,pp.60-61.
    61.The Economist:Dependence on China:The indispensable economy?October 30~(th),2010,pp.73-74
    62.Goldstein,C.and Lardy,N."China's Role i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A Case of Mistaken Identity,"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Number W05-2,2005
    63.Charles Yuji Horioka and Junmin Waa"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07,1
    64.Ronald McKinnon."Exchange Rate or Wage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Adjustment?"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Economic Policy,Vol.2,Issue.2-3,2005,pp.261-274
    65.Obstfeld,Maurice and Kenneth Rogoff."The Unsustainable US Current Account Position Revisited,"NBER Working Paper 10869,November 2004
    66.Jianhuai Shi."Adjustment of Global Imbalances and Its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China&World Economy,Vol.14,No.3,2006,pp.71-85
    67.Swenson,D L."Overseas Assembly and Country Sourcing Choic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107-130
    68.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10:Investing in a low-carbon economy
    69.Wing Thye Woo."The Structural Natur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mbalances in China",Econom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Working Paper 29,2005
    70.World Bank: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Washington D.C.,2007
    71.World Bank.East Asia and Pacific Economic Update 2011,Vol.1
    72.Qing Zhang and Bruce Felmingha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ward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China's Provincial Export Trade",China Economic Review,Vol.12,issuel,2001,pp.82-99
    (1)LNNX代表出口与进口比的对数;LNSI代表储蓄与投资比的对数。具体的估计过程和估计方法参见国民经济研究所樊纲等(2009)工作论文。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基本依据是:将来不能预测过去,如果Y的变化是由X引起的,则X的变化应该发生在Y的变化之前。具体来讲,如果两个经济变量X,Y在包含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Y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的预测,称X为Y的Granger原因。Granger判断变量X的变化是否是变量Y变化的原因,是在回归方程中加入X的滞后值之后,X对Y的解释程度是否获得了提高。如果X与Y的相关系数在统计上是显著的,或者X对Y的预测有所帮助,就可以认为Y是由X的Granger引起的。
    (1)李杨等(2008)对中国储蓄—消费比例问题进行的研究的结论是:中国储蓄过大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储蓄过高。而我们的研究没有发现政府储蓄的大幅度上涨,而是进一步验证了企业储蓄的大幅度上涨。
    (1)2007年5月30日,国务院审议批准了财政部会同国资委上报的请示,决定从2007年开始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其核心是国有企业向国家分配利润,俗称“分红”。根据国资委《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从2008年开始实施,2008年收取实施范围内企业2007年实现的国有资本收益。2007年进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收取部分企业2006年实现的国有资本收益。
    (1)相对于2007年的数据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