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主题所在,而“创新教育”则成为当前落实“素质教育”政策的最佳手段,也成为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因而,“创新教育”已经无可回避地成为了21世纪的教育潮流。“创新教育”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其基本目标。在此目标下,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要集中论述了在基础教育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实施“创新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提高教师素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注重开展课外活动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明确并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例如,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思维定势模式的影响,教师素质的影响等等,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Along with the arrival in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ges.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has already become to educate at present of topic place, and"innovation education" then become at present the best means of carry out"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policy and also become development and educate the key of tall character talented person.As a result. "innovation education" already have no can get around ground to become education current for 21 centuries."Innovation education" is it creative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e ability of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student to basic target.Under this target, this text is according to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main concentration discussed how carry out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the foundation educatio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history classroom, how train the student's creative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e ability.
     Therefore, on the other hand, we need to raise teacher's character, construct harmonious classroom atmosphere, stir up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study, usage variety valid of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and pay attention to a function of open the exhibitio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On the other hand, we have to definitely combine to avoid existent many shortag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For example,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should try education", the thinking settle pow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ode, the influence etc. of teacher's character, raise the target of teaching quality by realization.
引文
[1][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7-10页。
    [2]江泽民:《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4页。
    [3]阎立钦:《培养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策43页。
    [4]王明伦:《创新教育,职业教育如何面对》,《中国教育报》1999年6月7日。
    [5]黄晋太:《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年,第153页。
    [6]俞周良:《创新教育理念中的学校教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任松筠:《新加坡教育理念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新华日报》2005年9月19日。
    [1]建国初期,学校教育以培养建设人才为基本目标,倡导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文革时期,教育目标被错误定位,从而将培养“反修战士”作为教育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功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此后,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目标成为社会的号召。参见李万胜主编:《教育创新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5-36页。
    [2]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义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教育应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资料来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l8/level3.jsp?tablename=208&infoid=3314)。
    [2]丁红娟:《创造教育与创造性教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教育硕士论文。
    [3]阎立钦主编:《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81页。
    [4]有关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的比较可参看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6-76页。
    [5]孙慧玲:《创造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历史轨迹及相互关系》,《教育探索》2002年第4期。
    [6]刘宝金:《论创新教育的意义及其对教育改革的要求》,《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如上资料参见朱永新主编:《创新教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7-40页。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出版社,1985年,第482-487页。
    [3]陶行知:《创造的教育》,《陶行知全集》第三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24-525页。
    [4]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我国建国后的长期教育目标。根据最新资料显示表明,我国的两基目标建设在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下取得了较大成绩。至2007年,全国410个“两基”攻坚县已有317个县实现日标,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77%提高到96%。参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资料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7-03/17/content 5859480.htm)。
    [1]如上资料参见朱永新主编:《创新教育论》,第34-37页。
    [1]赵国材:《创新教育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价值》,《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资料来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www.moe.edu.cn /edoas/website18/level3._isp?tablename=1162&infoid=73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第1-2页。
    [3]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资料来源参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20010827/208568.shml)。
    [4]舒达、蒋长好主编:《素质教育全书》,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79页。
    [1]江泽民:《江洋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资料来源参见阎立钦主编:《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页。
    [2]杨东平主编:《教育:我们有话要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57页。
    [1]胡东芳、孙军业著:《困惑及其超越--解读创新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40-143页。
    [2]李万胜主编:《创新教育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4页。
    [3]参见周建民主编,周立山、魏抗美编著:《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7-84页。
    [1]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第4-5,16-18页。
    [1]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资料来源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 /GB/1024/6199569.html)。
    [2]《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山台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资料来源参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7-03/17/content 5859480_3.htm)。
    [1]龚自珍:《尊史》,《龚自珍全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1页。
    [2]《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7页。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17号),资料来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围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www.moe.edu.en/edoas/wehsitel8/level3.isp?lablename=1162&infoid=732)。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第1-2页。
    [1]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资料来源参见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6199569.html)。
    [2]江泽民:《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资料来源参见阎立钦主编:《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第12页。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17号),资料来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twww.moe.edu.cn/edoas/websitel8/level3.isp?tablename=1162&infoid=737)
    [4]江泽民:《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资料来源参见阎立钦主编:《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第11页。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参见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资料来源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6199569.html)。
    [1]有学者认为中小学中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无益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观点已经被普遍接受。参见张建卫、刘玉新:《我国中小学创造力教育的透视与反思》,《人民教育》1997年第1期。
    [2]路海东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第265-266页。
    [3]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1页。
    [1]路海东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第259-261页。
    [2]路海东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第117-119页。
    [1]路海东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第198页。
    [1]姜瑛利:《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第288页。
    [1]任松筠:《新加坡教育理念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新华日报》2005年9月19日。
    [1]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龚自珍全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页。
    [1]王策之,裴娣娜,丛立新.教学认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年.
    [2]冯生尧.课程改革世界与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3]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李志厚.学习论与新课程学习理念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5]赵洪海.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6]宁裕先.历史教育方法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7]林丙义,郭景扬.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8]黄济,王策之.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9]王铎全.历史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10]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白日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1997年.
    [12]萌芽教学编写组.外国学生素质教育[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
    [13]芩建军.近距离观察美国教育[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14]秦礼君主编.日本教育的历史与现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姜瑛利.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
    [16]王义高.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7]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周朝华.探讨性学习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C].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年.
    [19]宋亚骞.学习探究式学习之我见[C].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年.
    [20]佟迎秋,邹诺坤.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习的创造能力.创新教育探索[C].沈阳:白山出版社,1999年.
    [21]张德成.关于创造性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培养方式的思考.创新教育探索[C].沈阳:白山出版社,1999年.
    [22](美国)斯莱文.教育的合作革命[J].教育行政.1998年第9期.
    [23]潘育伟.高中文科综合课合作学习的探讨[J].教学管理.2001年第12期.
    [24]宋旗,崔新萍.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J].历史教学.2003年第2期
    [25]沈素英.创建历史研究性课题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历史教学.2001年第6期.
    [26]李斌乐.浅谈创新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文化教育.2006年第4期.
    [27]杨海生.浅谈创新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月.
    [28]谭必.人的养成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9]张玉荣.论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6年第5期.
    [30]何文轶:《创新教育新模式初探》[IT].《教育广角》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