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培养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也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生儿”,与其他成员相比较,更富有高层次职业特性。因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专业素质要求也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加强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特殊性研究,把握其培养中的问题,揭示培养的规律,提出对策与建议,有利于提高我国高职专业教师的素质,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本文从高职教师素质现状方面,论述了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高职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的原因。通过对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含义、专业素质的含义的阐释,剖析了高职“双师型”一般专业素质的构成,重点论述了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特殊性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和技术性,及其高职教师整体专业素养和主体专业素养的构成特点。根据我国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的特殊性,并针对高职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意义、目的与原则、内容、模式与途径。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different from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in that it has the character of higher vocation. Therefore, there lies in its own particularity of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teachers. It is indispensable to study the problems, reveal its law and put forward some advisable suggestions of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dual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The article analyses its current situations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to narrate the present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ums up the reasons of present poor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teachers. Then the article clarifies the meanings and components of "dual teachers" and it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mainly narrates the reasons of particularity of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teachers. The author holds it lies in its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concludes its particularity that lies in the constitutes of teachers' qualities. Finall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meanings, objectives, principles, contents, models and ways of foster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dual teacher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引文
(一)著作类
    [1] 吕鑫祥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2] 吕鑫祥著:《中国高中等教育结构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年版。
    [3] UNESCO:《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版。
    [4] 韩文成、齐树华、程岂平、胡平宁编著:《职业技术教育师资概论》,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5] 华东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技术教育研究室编著:《技术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
    [6] 孟广平主编:《当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7] 吕可英、董操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齐鲁书社 1991年版。
    [8] 周蕖著:《中外职业技术教育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9] (日)土井正志智等著:《技术学科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10] 孟广平主编:《面向21世纪我们的教育观》(职业技术教育卷),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11] 深忠义主编:《日本教育发展战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12] 宫作民等主编:《新世纪教师素质论稿》,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14] 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15] 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16] 张大均主编:《教学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17] 叶澜著:《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18] UNESCO:《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19] 梁忠义、金含芬:《七国技术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二)论文类
    [1] 杨兰芝:《“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 王法林:《“双师型”教师及其教学》,《中国培训》2000年第3期。
    
    
    [3]吴继宸:《90年代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斐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第9期。
    [4]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等学校队伍建设意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7年第11期。
    [5]朱新生、贺文瑾:《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职教通讯》1999年第8期。
    [6]正建军、姜振鹏:《试论职教中心校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建设》,《职教通讯》2000年第1期。
    [7]覃章程:《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1年第1期。
    [8]艾修俊、姜运生、宋亦刚:《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与对策》,《教育与职业》 1999年第10版。
    [9]温雯、温巍:《对高等职业教育若干思考》,《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0]廖小林、蒋筱翡:《谈建设适应高等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11]周山雪:《关于“双师型”的若干问题》,《职业技术教育》1998年第17期。
    [12]陈嵩:《双师型高职师资队伍培养通径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6期。
    [13]肖化移:《关于职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模式的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第12期。
    [14]霍向峰:《重师德 练师能 铸师魂 造就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第12期。
    [15]单振东:《高职教育师资建设的基本原则》,《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7期。
    [16]陈寄、郭扬:《对高职师资培养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教育与职业》1999年第5期。
    [17]吴恒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7期。
    [18]丛培勇、贾福镇:《浅谈兼职教师在职业教育的作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6期。
    [19]郝文星:《建立高职院校的外聘教师队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7期。
    [20]曹昭义:《试谈职教高师应有的素质》,《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增刊。
    
    
    [21]沈艳平、张明清:《加强高等职业大学“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云南高教研究》1998年第1期。
    [22]成萱:《在这片沃土上——记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北京成人教育》2000年第8期。
    [23]刘爱群:《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和途径》,《黑龙江高等教育》1998年第6期。
    [24]贾燮:《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双师型”的优秀青年教师队伍》,《云南高教研究》1998年第1期。
    [25]赵琪:《高校师资向“双师型”转化》,《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
    [26]吴诗芬:《适应专科教育需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教育与现代化》1994年第2期。
    [27]刘飒:《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开创性》,《职教论坛》2000年第11期。
    [28]陈家颐:《论高职实习基地的规范化建设》,《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3期。
    [29]肖毅、钱建平、黄炜:《构建知识 能力 素质一体化的高职实训基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2期。
    [30]高帖:《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国教育报》1999年第10期。
    [31]陈小鸿:《我国高技高师办学模式课程体系优化研究》,《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5期。
    [32]于黔勋:《对现阶段教师培训的一些认识》,《职教论坛》2001年第2期。
    [33]科林·N·鲍维尔,黄仕琦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技术和职业教育计划》,《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第9期。
    [34]肖化移:《世界一些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的历史发展及其趋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3期。
    [35]石伟平:《战后世界职教发展轨迹与当前发展趋势》,《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1期。
    [36]N·K·金吉勒:《对师范教育的再思考》,《教育展望》1995年第6期。
    [37]艾咏梅、袁衍喜:《国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概述》,《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38]董操、张波、祝玉寅:《国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借鉴》,《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4期。
    [39]褚联峰:《借鉴国外职教先进经验拓展中国职教发展之路》,《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40]申培轩:《美国社区学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3期。
    
    
    [41] 翟轰:《德国职教师资的培养方式》,《世界职业技术教育》1993年第3期。
    [42] 郑齐乍:《赴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考察报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5期。
    [43] 贾少华:《德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及对我们的启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3期。
    [44] 马庆发:《德国高等职业教育面面观》,《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3期。
    [45] 吴忠周:《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探索》,《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4期。
    [46] 马世品:《英国职业教育发展态势及其启示》,《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47] 傅志明、沈中伟:《我国不同体制、不同模式高职办学现状及其特点》,《职教通讯》,2001年第4期。
    [48] 仲耀黎:《对高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11期。
    [49] 汤百智:《高职“集群模块综合式”课程模式初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2期。
    [50] 张社字:《面向21世纪职教高师培养模式的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第8期。
    [51] 刘太刚、李超任:《搞好三项开发构建高职教学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11期。
    [52] 俞克新:《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11期。
    [53] 张新民:《谈高职课程综合化的实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第5期。
    [54] 陈嵩:《培养“双师型”高职教师的思考》,《职教论坛》2000年第2期。
    [55] 姚贵平:《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职教论坛》2001年第6期。
    [56] 张正维:《加强技能训练 促进双师型教师建论》,《职教论坛》2001年第2期。
    [57] 王志勇、周明辰等:《对于高职教育发展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 2000年第34期。
    [58] 汤晓文:《培养双师型教师 造就高素质人才》,《职教论坛》 2000年第5期。
    [59] 叶正伟:《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职教论坛》2001年第3期。
    [60] 刘育锋:《论职业教育教师标准》,《职业技术教育》1998年第9期。
    [61] 杨金土、孟广平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62]王浒:《面向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第7期。
    [63]黄森彬:《把握高职教育特性 办出特色 促进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6期。
    [64]曹云亮:《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及最新发展趋势探讨》,《煤炭高等教育》2001年第3期。
    (三)外文类
    [1]R Gardner (1994), Teacher Education: On Service,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ergamon, second Edition, Volume.10.
    [2]UNESEO(1973),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teac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aris, 173.
    [3]W·K·Lebold, D·J·Lebold:Trends in us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A comparative study of Admission, Curricula and Employmen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ngineering Educution.Nov, 1985.
    [4]Bruce R·Joyce: Training Research and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 Re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September/October, 1988,Vol·33·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