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改造之中西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选题之时,时值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以持续性利用为目的的建筑改造活动开始重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旧建筑改造发展起步较晚、差距尚存,但资源丰富、前景广阔。如何使旧建筑改造尽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成为我国当前旧建筑改造发展的要务。
     本文从建筑学视角出发,以历史研究为基础,以比较研究为依据,对中西方旧建筑改造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发展进行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进而对我国当前的改造发展再定位,并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从历史研究角度,尝试借鉴通史类建筑历史研究的体例,以建筑学的视角,将改造案例还原于史实中。对我国旧建筑改造从古代、近代至现代的发展脉络进行纵向梳理,对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客观评述。
     从比较研究角度,在前文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比较研究的科学方法,重点从发展脉络、改造观念、改造手法、改造效果、改造资源以及影响与制约因素等角度对中西方旧建筑改造的理论与实践活动的表征与内因进行横向比较。
     从策略研究角度,提出以“适时、适度、适量”为原则的适宜改造观,提出基于新旧关系的改造理念与手法新思路,提出基于马洛斯模型的改造类型发展五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补救型改造-改良型改造-置换型改造-舒适性改造-持续性改造,并指出持续性改造将是我国旧建筑改造良性发展的新方向。
     从旧建筑改造逐步普及、高潮迭起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对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关系的认知态度正在发生变化。在理性借鉴与传承创新中,尽量缩小同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与新的设计解题思路,尽快使旧建筑改造步入良性发展与结构优化阶段,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所在。
When the dissertation focused on the topic of building adaptation, it’s just the same time that China advocated to build economic society and bega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adaptive reuse of old buildings. Compared from the Occident,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in China ever rose late and with existing gaps, it is also holding with the abundance recourses and vast foreground. How to make the building adaptation development better as soon as possible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current china.
     Based on the visual angle of architecture, the dissertation focused on the historical study and the compare study of the theories & activities of building adapt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ccident. And then, the dissertation reregistered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brought forward the practicable strategies. The innovations are:
     From the historical view point, it tried to use for reference the body of general architecture history study and revert to the cases in scenes. It mainly studied on the development skeleton of building adaptation in China from ancient to present time and judged the unique features and infections to aftertime impersonally.
     From the compare view point, based on the compare method and above studies, it mostly studied on compare in skeleton, conception, effect, resources and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factors of building adapt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ccident.
     From the strategy view point, it propounded to the Appropriated Adaptation concept with the timing, moderation and capacity principles. It propounded to the fresh adaptation design ideas and sleight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new and old. It propounded to the five levels of adaptation development founded on model of Maslow, which included in reparation, improvement, replacement, conformability and durative adaptation from lower to higher level. It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durative adaptation will be the new direction of good way of building adapt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pread widely and tides repeatedly of building adaptation, it may reflect to the changing attitud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 & modernization, history & future in our time. With sensible referencing and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to shorten the gap, to adopt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new method, to make the building adaptation to promote in sustainable and optimized level, it is the significant task for China, it is also the study purport and meaning of the dissertation.
引文
1 定义译自 James Douglas, Building Adaptation(Second edition),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6.
    
    4 邸小坛、周燕,旧建筑物的检测加固与维护,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5 引自:邸小坛、周燕,旧建筑物的检测加固与维护,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7
    6 范锡盛、曹薇、岳清瑞,建筑物改造和维修加固新技术,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7 唐业清,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9 布伦特·C·布罗林,建筑与文脉——新老建筑的配合(翁致祥、叶伟、石永良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10 段晓丹,建筑改造 I\II,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1 肯尼斯·鲍威尔,旧建筑改建与重建(于馨、杨智敏、司洋),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2 纳赫姆·科恩,城市规划的保护与保存(王少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3 J·柯克·欧文,西方古建古迹保护理念与实践(秦丽),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14 周俭、张恺,在城市上建造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5 参见 http://archrecord.construction.com/projects/bts/
    16 James Douglas,Building Adaptation,Butterworth-Heinemann(2 edition): April 20, 2006
    17 Nora Richter Greer,Architecture Transformed:New Life for Old Buildings,Rockport Publishers:October ,1998
    18 Nora Richter Greer,Architecture As Response:Preserving the Past,Designing for the Future: Einhorn Yaffee Prescott,Rockport Pub : February,1998
    19 Michael Stratton,Industrial Building:Con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New York:E & FN Spon,2000
    20 Arian Mostaedi,Reborn Building,Carles Broto & Josep Ma Mingurt:
    21 Esko Miettinen,Use of Steel in Housing Renovation,The Finnish Constructional Steelwork Association Ltd.,1997
    22 Sherban Cantacuzino,RE-ARCHITECTURE:OLD BUILDINGS / NEW USES,New York:Abbeville Press Publishers,1989
    23 参考:同上,Introduction,8-12
     24 笔者分析整理,基础资料来自:Ohio State University 课程介绍材料。
    5 参见: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44~146
    6 罪福之说,参见《佛说罪福报应经》:“……罪福随人如影随形。植种福田如尼俱类树。本种之时为种几核。阿难长跪叉手答佛言。种一枚核稍稍渐大。收子无限。佛言阿难。施一得万倍。言不虚也。佛时颂曰。贤者好布施,天人自扶将。施一得万倍,安乐寿命长。今日施善人,其福不可量。皆当得佛道,度脱于十方。佛语阿难。世人无知。生死肉眼。不知罪福。吾以道眼观无数劫来。至于今日罪福报应。犹如掌中观宝琉璃。内外明彻无狐疑也。……”
    7 引自:乐嘉藻,中国建筑史,民国珍本丛刊/忠明哲 主编,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207
    8 参见:栖霞寺志,来源:http://www.budd.cn
    9 引自:乐嘉藻,中国建筑史,民国珍本丛刊/忠明哲 主编,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207
    10 参考:傅熹年 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9
    11 编引自:孙大章 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五卷:清代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6~48
     12 参考:傅熹年 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13~415
    13 引自:四库全书/史部/編年類/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六十一。蓆(xí):大、宽大。
    14 参见:潘谷西 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23;潘谷西 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四卷:元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0-123
     15 参考:北京土木建筑学会 主编,中国古建筑修缮与施工技术,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255
    18 在南京中华门外,塔下有八角形台座三重。平面八角形,高 9 层,约 80 余米。底层建有回廊。由于各层递收,所以使用的砖瓦尺寸不一,当时曾被誉为世界建筑七大奇迹之一,惜毁于太平天国之役。
    19 引自:潘谷西 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9
    20 引自: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百六十一》。
     21 参考: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五卷 清代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18
     24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2
     25 参见: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2,转引自:中国建筑史(第四版)
    26 引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行政院公报-中华民国 26 年 10 月-28 年 7 月(第 36 卷),北京:档案出版社,212
     27 王绍周:《上海近代城市建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61
     28 参考:王世仁 张复合 村松伸 井上直美,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北京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57~64
     29 参考:王世仁 张复合 村松伸等,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北京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7~18
    
    30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编,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9
    31 参见: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34~37,82~85,132~134,148~150,152~154
    
    32 参见: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3 引自: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9
    34 引自:同上,74
    
    35 引自: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77
    36 引自:同上,90
    37 引自:同上,94
     38 引自: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9
    39 大庆的“干打垒”住宅是借鉴当地农民利用夯土墙建房的经验,在油田创业初期,用就地可取得土、草、渣油等地方材料,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建造简易住宅,经大庆油田建设设计院的代表介绍后,被中国建筑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所大力贯彻,进而演化为代表一切革命精神的“干打垒”精神。引自: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03
     40 引自: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转引自:梁从诫,林徽因文集·建筑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333~334
     41 参考:孙治海、朱荣亚,上海市人委礼堂改建设计介绍,建筑学报,1963(07):15~16
     42 参考:许显忠等,南通市人民剧场的改建,建筑学报,1963(04):20~21
     43 引自: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9
    44 引自: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44
    45 参考:天津市城市规划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天津市城市规划志,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11
    46 参考:天津市城市规划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天津市城市规划志,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12~214
     47 参考:张文德、金冠群、游钦祥,上海杂技场的改建工程,建筑学报,1984(08):70~71
     48 参考:陈田贵等,广州华侨大厦扩建工程,建筑学报,1987(12):30~31
     49 参考:张祖刚 主持,纺织部大楼加固加层改建工程设计座谈会, 0 建筑学报,1993(11):8~20
    50 参考:邢同和、陈国亮,让历史建筑重新焕发生命活力——上海美术馆改扩建设计,建筑学报,2000(06):4~9
    51 参考:崔恺,在旧厂房中做新文章——外研社印刷厂改建设计,世界建筑,2000(01):4~5
    
    52 引自:中国建筑业年鉴(资源卷次:1998 一 级 目:1.特载)作者: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夏靖华。
    53 参见:周治良,对北京琉璃厂文化街改建工程的几点看法,建筑学报,1986(04):59-61
     54 参见:中国建筑学会历年工作总结,http://www.gmw.cn
    
     55 引自:http://www.chinaasc.org/friendship/text.php?NewsId=47
    56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资源卷次:2002,一 级 目:政策法规篇,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科学技术部(2001 年度),颁布时间:2001.11,实施时间:2001.11
     58 王祎、商玮玲,民航总局办公楼加固整修工程,建筑学报,2004(07):58~62
    60 党工、王颂,细心·耐心·精心:商务部办公楼维修改造工程,建筑创作,2007(03):26~63
     61 参考:中国统计年鉴 2005
    1 参考: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4
    
    2 参考: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5
    3 参考:张松,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4
    4 参考: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86。是符拉基米尔-苏士达尔公园的宫廷教堂,也是大公加冕的地方。大公企图使它成为全俄罗斯正教的中心。
    5 参考:同上,101
    6 参考:同上,108
    
    7 引自: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47
    8 参考:同上,158
     9 参考: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98
    10 参考:同上,208
     12 参考: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66
     13 赛维尔(Seville Sevilla)是一座几乎可以与哥多瓦匹敌的城市,有 30 万人口,是文化学术中心。
    14 参考: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82~84
     16意大利中世纪的城市广场是不对称的,卡比多山市政广场是文艺复兴时期比较早的按轴线对称配置的广场之一。
    17 参考: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43
     18 参考: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36
     21 参考: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43~145
     22 参考: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51~155
     23 参考: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75
     24 参考: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79
     25 引自: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前言
    26 引自: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前言
    27 参考: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13
    28 Tyburn,泰伯恩行刑场(旧时英国伦敦刑场)
    29 参考: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29
     30 参考: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43
    31 参考: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55
    32 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前言,5
    33 那是“造反的温床”,拿破仑害怕 1848 年的社会主义二月革命以及巷战重演。
    34 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26
    
    35 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68
    36 英国实业家,有“斯塔福郡的铁匠大师”之称,他找到铁的种种新用途。
     37 表中内容由笔者归纳总结,参考:陈志华,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389-399
     38 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25
     39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院长 Christopher Frayling,卫报,2002,转引自:http://www.gsa.ac.uk/language/ch_overview.html
     43 参考:周俭、张恺,在城市上建造城市——法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4 不同功能比例数据参见:周俭、张恺,在城市上建造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2~41
     45 参考:意大利城市规划中的设计控制,唐子来,胡力骏(编译),城市规划,2003(08),56~60
     46 参考:张杰,英国保护区的发展与现状,北京规划建设,2000(04):16~18
    
    47 建于 1947 年到 1963 年间,由 Giles Gilbert Scott 爵士设计。
    48 喷沙:一种用来蚀刻玻璃或清洗石头或金属表面含有沙土的高速空气蒸汽流。
     49 范迪安 主编,法国时尚 100 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0 月,137~155
     50 建筑与都市,酒店建筑专辑,《建筑与都市》中文版编辑部编,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04):50~55
    51 建筑与都市,意大利建筑蜕变专辑,《建筑与都市》中文版编辑部编,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11):44~51
    3 引自: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2
    4 参考:徐苏斌,中国建筑归类的文化研究——古代对“建筑”的认识,城市环境设计,2005(01):84
    5 北京四合院大门分为屋宇式和墙垣式两种,前者等级高,其中又有王府大门和一般贵族的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参见: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93
     6 参考:倪文岩,建筑再循环理念及其中西差异之比较,建筑学报,2003(12):18~21
     7 摘录自:镇雪峰、张松,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宪章综述,理想空间(15),101~103,张松 主编,历史城市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8 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23
    9 引自:希尔斯,论传统(傅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
    10 引自:同上,86
    
    1 引自:由美国联邦政府制定的、美国内政部长监督指导的古建修复标准,第 9 条,第 10 条。转引自:J·柯
    克·欧文,西方古建古迹保护理念与实践(秦丽),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179
     4 吴志强、 陈小龙、 钱锋、 周俭、曲翠松、巍崴,同济大学文远楼:历史保护建筑的生态更新,建设科技,2007(06):30-31
     5 高原,天津建筑设计院 A 座办公科研楼改扩建,建筑创作,2006(11):22-35
    
    7 引自:A·罗瑟,最近建筑 20 例(La nouvelle architecture presentée enzo exemples),8。转引自:
    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79
    [0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行政院公报-中华民国 26 年 10 月-28年 7 月(第 36 卷),北京:档案出版社,212
    [02] 许显忠等,南通市人民剧场的改建,建筑学报,1963(04):20~21
    [03] 孙治海、朱荣亚,上海市人委礼堂改建设计介绍,建筑学报,1963(07):15~16
    [04] 张文德、金冠群、游钦祥,上海杂技场的改建工程,建筑学报,1984(08):70~71
    [05] 周治良,对北京琉璃厂文化街改建工程的几点看法,建筑学报,1986(04):59~61
    [06] 陈田贵等,广州华侨大厦扩建工程,建筑学报,1987(12):30~31
    [07] 张祖刚 主持,纺织部大楼加固加层改建工程设计座谈会,建筑学报,1993(11):8~20
    [08] 崔恺,在旧厂房中做新文章——外研社印刷厂改建设计,世界建筑,2000(01):4~5
    [09] 张杰,英国保护区的发展与现状,北京规划建设,2000(04):16~18
    [10] 邢同和、陈国亮,让历史建筑重新焕发生命活力——上海美术馆改扩建设计,建筑学报,2000(06):4~9
    [11] 唐子来、胡力骏 编译,意大利城市规划中的设计控制,城市规划,2003(08):56~60
    [12] 倪文岩,建筑再循环理念及其中西差异之比较,建筑学报,2003(12):18~21
    [13] 王祎、商玮玲,民航总局办公楼加固整修工程,建筑学报,2004(07):58~62
    [14] 徐苏斌,中国建筑归类的文化研究——古代对“建筑”的认识,城市环境设计,2005(01):84
    [15] 比科卡的皮勒里和 C.地产总部,建筑与都市 中文版,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11):44~51
    [16] 镇雪峰、张松,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宪章综述,理想空间(15):101~103,张松 主编,历史城市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17] 劳埃德酒店,建筑与都市 中文版,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04):50~55
    [18] 李雪梅,北京 798:从军工厂到艺术区,中国国家地理 2006(06):114~128
    [19] 高斯·罗卡斯尔,适应性的再利用,世界建筑,2006(05):18
    [20] 高原,天津建筑设计院 A 座办公科研楼改扩建,建筑创作,2006(11):22~35
    [21] 党工、王颂,细心·耐心·精心:商务部办公楼维修改造工程,建筑创作,2007(03):26~63
    [22] 吴志强、 陈小龙、 钱锋等,同济大学文远楼:历史保护建筑的生态更新,建设科技,2007(06):30~31
    [23] 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六十一》
    [24] 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百六十一》
    [01] RE-ARCHITECTURE:OLD BUILDINGS / NEW USES,New York:Abbeville Press Publishers,1989,8~12
    [02] Esko Miettinen,Use of Steel in Housing Renovation,The Finnish Constructional Steelwork Association Ltd.,1997,1,9
    [03] Nora Richter Greer,Architecture Transformed:New Life for Old Buildings,Rockport Publishers:October ,1998,10,130
    [04] Nora Richter Greer,Architecture As Response:Preserving the Past,Designing for the Future: Einhorn Yaffee Prescott,Rockport Pub : February,1998,10
    [05] Michael Stratton,Industrial Building:Con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New York:E & FN Spon,2000,120
    [06] Arian Mostaedi,Reborn Building,Carles Broto & Josep Ma Mingurt:
    [07] 丹·克鲁克香克主编,弗莱彻建筑史(SIR BANISTER FILETCHER'S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第 20 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69,274
    [08] James Douglas,Building Adaptation,Butterworth-Heinemann(2 edition): April 20, 2006,1,3,4~8,10,12
    [01] 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23
    [02] 布伦特·C·布罗林,建筑与文脉——新老建筑的配合(翁致祥、叶伟、石永良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03] 希尔斯,论传统(傅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86
    [04] 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126,168,325,579,660,723
    [05] 肯尼斯·鲍威尔,旧建筑改建与重建(于馨、杨智敏、司洋),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9
    [06]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86~188
    [07] 纳赫姆·科恩,城市规划的保护与保存(王少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08] J·柯克·欧文,西方古建古迹保护理念与实践(秦丽),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179
    [0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编,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9,34~37,82~85,132~134,148~150,152~154
    [02] 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9,74,77,90,94,99,103,129,144
    [03] 王绍周,上海近代城市建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61
    [04] 邸小坛、周燕,旧建筑物的检测加固与维护,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7
    [05]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322~323
    [06] 王世仁 张复合 村松伸等,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北京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7~18,57~64
    [07] 天津市城市规划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天津市城市规划志,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11~214
    [08] 许纪霖、陈达凯 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2
    [09]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4,45,66,82~84,86,101,104,108,136,143~145,147,151~155,158,175,179,198,208,213,229,243,255
    [10] 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转引自:梁从诫,林徽因文集·建筑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333~334
    [11] 潘谷西 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四卷:元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0~123
    [12] 傅熹年 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9,413~415
    [13] 孙大章 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五卷:清代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6~48,518
    [14] 潘谷西 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2,93,123,127,144~146,169
    [15] 滕绍华、荆其敏,天津建筑风格,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81~183
    [16] 周俭、张恺,在城市上建造城市——法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2~41
    [17] 陈志华,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389~399
    [18] 乐嘉藻,中国建筑史,民国珍本丛刊/忠明哲 主编,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57,207
    [19] 范迪安 主编,法国时尚 100 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37~155
    [20] 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7~8
    [21] 北京土木建筑学会 主编,中国古建筑修缮与施工技术,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255
    [22] 张松,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4
    [23] 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51
    [24] 刘光亚、鲁岗 主编,旧建筑空间的改造和再生 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7,67
    [01] http://www.archrecord.com
    [02] http://www.archiform.net
    [03] http://www.abbs.com.cn
    [04] http://www.sikuquanshu.com(文渊阁 四库全书网络版)
    [05] http://www.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