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灭金史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211年成吉思汗发动了灭亡金朝的战争,蒙金交战历时23年,直至1234年金朝被灭亡,本文主要对这场战争的相关战事进行考证。为了更加清楚的分析蒙古攻打金朝的原因,在文章的开始部分分析了蒙古兴起之前蒙古高原诸部与金朝的关系,并阐述了金朝历时多年为防御北边部族侵扰而修建的边堡、界壕的分布以及所起的作用。
     蒙金战争的具体过程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对这一内容主要是将《金史》、《元史》、《圣武亲征录》、《蒙古秘史》等史料所载相关战事进行分析和比勘,并结合金石碑刻等资料与之相印证,逐年整理出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国对金朝的战争以及窝阔台时期对金朝的征伐。在考证战争的具体过程时,首先把蒙古伐金的时间细化为商讨、备战、誓师和采取军事行动四个阶段,从而解释了为什么当涉及到蒙古伐金时间这一问题时会出现说法不一的情况;其次对史料所载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已见;在此基础上重点理清了蒙古出征金朝的行军路线,从而绘制了1211年、1213年、1214年蒙古进攻金朝的路线图,比较直观的说明了蒙古在战争初期对金朝领土的侵扰范围。对1215年蒙金战事的分析以金中都、北京被攻破以及蒙古对西京路的攻打为主要线索,总结了这一年蒙古攻金的重点地区。1216年蒙古军继续进攻金朝的河东南路地区,并于这一年秋天尝试过潼关,以攻打金朝南迁后的政治中心南京。1217年蒙金战争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成吉思汗西征,木华黎父子开始了历时9年对中原地区的经略。1217至1222年蒙金战事的考证与战争初期相比,可参考的史料要少。对这一时期战事的整理主要依靠《元史》、《金史》纪、传中所载内容,此外,这一时期大量结寨自保的地方豪强和原金朝官吏投靠蒙古,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后来成为了蒙古所册封的世侯,这些人的墓志铭和家传可辅助考证部分战事。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窝阔台时期对金朝的征伐史料记载较为一致,在整理出这一时期蒙军进攻路线的同时,以示意图的形式呈现出1227年蒙古对金朝占领情况。
     蒙古与金朝之间的战争是在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下进行的,双方都会在一定时期调整自己的战略措施从而实现战略目的,本文对战争初期蒙古与金朝作战的目的和由此形成的作战特点;成吉思汗西征前蒙古对金朝领土的占领情况以及战争对金朝产生的影响;木华黎在蒙古主力军撤出的情况下,大量收纳投附蒙古的武装豪强作为攻金的先锋,巩固了蒙古对占领区统治的成功举措以及没有完全实现所制定的攻占“太行以南”地区的战略目标;成吉思汗病逝后,窝阔台继续伐金所采取的战略措施;金朝为求自保而采取的抗蒙措施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由于汉人世侯对蒙金战争的发展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另辟一章对汉人世侯在金朝灭亡前的分布和对战争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究。另外,本文还对蒙金战争中涉及到的西夏和南宋与蒙古和金朝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Mongol Conquest of Jin Dynasty: A Study of Historical Events
     Genghis Khan started a war toward Jin in 1211.The war lasted for 23 years, until Jin was destroyed in 1234.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historical events of the war. In particular, we study the initial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of Mongol and Jin before the war, the causes of the war,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unfolding of the war. The analyses are based on "Jin Shi", "Yuan Shi", "Mongol Shi", "Sheng Wu Qin Zheng Lu," and Stone Inscriptions of Jin.
     The war between Mongol and Jin progressed under a changing environment with both sides adjusting their own strategies and goals. Among other things, the following issues are also analyzed:(i) the initial objective of the war and the associated fighting strategies; (ii) the occupied territory conditions by Mongols; (iii)how Mu-Hua-Li absorbed the armed tyrannical surrendered to Mogols and used they as the pioneer offensive;(iv)O-Kuo-Tai's offensive strategies after the death of Genghis Khan; and (v) the resistance measures adopted by Jin. Lastly, We also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role played by "Han Ren Shi Hou" in the Jin-Mongol war,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Xi Xia, Nan Song, Mongol, and Jin.
引文
①“旧俗”指奴隶制度。见张博泉:《金史简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8页。
    ②[元]脱脱:《金史》卷12,《章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85页。
    ③王国维:蒙鞑备录笺证,《王国维遗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第14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②[元]脱脱等撰:《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③[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①韩儒林:《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页。
    ②李梓枝:《辽金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15-116页。
    ③[元]脱脱:《辽史》卷30,《天祚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355-356页。据贾敬颜订补,王国维著:鞑靼考,《辽金时代蒙古考》,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1984年,第15页, 考证“《部族表》白达达作白达旦。此十八部中尚有王纪剌、茶赤剌、密儿纪等,皆与达靼、蒙古有关者”。
    ①《辽史》卷60,《食货志》,第932页。
    ②李桂芝:《辽金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84-285页。
    ③《金史》卷24,《地理志》,第549页,张博泉《金史简编》,第172页,提出,“金之北部边界至贝加尔湖、外兴安岭,东北及鄂霍次克海及日本海’
    ④《金史》卷44,《兵志》,第1003页,载“大定五年,复罢府,降为统军司。寻又设两招讨司,与前凡三,以镇边陲。东北路者,初置乌古迪烈部,后置于泰州。泰和间,以去边尚三百里,宗浩乃命分司于金山。西北路者置于应州,西南路者置于桓州,以重臣知兵者为使,列城堡濠墙,戍守为永制。”,可知至1165年东北、西北、西南三招讨司之制已完备。
    ⑤《金史》卷44,《兵志》,第998页。
    ①《金史》卷2,《太祖本纪》,第29页。
    ②《金史》卷2,《太祖本纪》,第37页。
    ③[元]脱脱:《辽史》卷29,《天祚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49页。
    ④《金史》卷3,《太宗本纪》,第51页。
    ⑤《金史》卷3,《太宗本纪》,第52页。
    ⑥见[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冯承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第1卷,第2章。
    ⑦《金史》卷3,《太宗本纪》,第64页。据贾敬颜订补,王国维著:《鞑靼考》,《辽金时代蒙古考》,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1984年,第5页,考证《金史·耶律余睹传》只言边部斩余睹及其诸子,函其首以献。颜案:《完颜希尹碑》‘……余笃已(下缺五字)为达靼所杀,函首以献。’碑为传文所本而又删去鞑靼之名。
    ⑧宝音德力根:《成吉思汗建国前的金与蒙古诸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第58页。
    ①[波斯]拉施特:《史集》第1卷,第2分册,(余大钧、周建奇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2-44页。
    ②苏日巴达拉哈:《蒙古族源之新探》(续),《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第79-83页,对1146年金与蒙古议和,割二十七团寨以及合不勒汗称祖元皇帝事提出疑义。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6,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第1594页。
    ④李心传:《建炎以米系年要录》卷133,第2143页。
    ⑤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8,第2388页。
    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5,第2514页。
    ⑦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6,第2529页。
    ⑧贾敬颜订补,王国维著:《蒙古考》,《辽金时代蒙吉考》,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1984年,第27页。
    ⑨陈相伟:《完颜希尹神道碑校勘记》,见:陈述,编《辽金史论集》第3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362页。
    ①《金史》卷50, 《食货》五,第1113页。
    ②《金史》卷5,《海陵本纪》,第101页。
    ③《三朝北盟会编》卷243,炎兴下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31页。
    ④[波斯]拉施特:《史集》第1卷,第2分册,(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4页。
    ⑤德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第112页。
    ⑥《金史》卷6,《世宗本纪》,第127-129页。
    ⑦《金史》卷121,《粘割韩奴传》,第2637页。
    ⑧《金史》卷7,《世宗本纪》,第162页。
    ① 王国维:《蒙鞑备录笺证·征伐》,第14页。
    ②贾敬颜订补,王国维著:《蒙古考》,《辽金时代蒙古考》,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1984年,第29页。
    ③见刘肃勇:《金世宗传》,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62页;任崇岳:《论蒙金关系》,《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第6 期,第51页;杨志玖:《关于成吉思汗的历史地位》,《成吉思汗研究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49页。
    ④《金史》卷8,《世宗本纪》,第195页。
    ⑤《金史》卷24,《地理志》,第563-564页。
    ①李桂芝:《辽金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85页。
    ②张博泉:《金史简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51页。
    ③《金史》卷10,《章宗本纪》,第231-233页。
    ④《金史》卷95,《张万公传》,第2102页。
    ①《金史》卷121,《伯德梅利尚传》,第2644页。
    ②《金史》卷94,《夹谷清臣传》,第2085页。
    ③伙名:《圣武亲征录》,王国维校注本,《王国维遗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④《金史》卷94,《内族襄传》,第2088-2089页。
    ⑤碑文转引自刘浦江:《再论阻卜与鞑靼》,《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35页;穆鸿利、孙伯君:《蒙古国女真文、汉文<九峰石壁纪功碑>初释》,《世界民族》,2004年第4期,第65页,所释碑文第2行无“相字”,第4行为“阿剌胡口乞罕赤鞭口斡礼”。
    ①《金史》卷93,《宗浩传》,第2073页。
    ②《金史》卷93,《宗浩传》,第2073页。
    ③《金史》卷94,《瑶里孛迭传》,第2096页。
    ④《金史》卷93,《宗浩传》,第2073-2074页。
    ⑤何俊哲等:《金朝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350页。
    ①亦邻真:《成吉思汗与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内蒙古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第5页。
    ②陈得芝:《十三世纪以前的克烈王国》,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③韩儒林:《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2页。
    ④韩儒林:《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页。
    ①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第136节,台北:联经出版社,1979年,第168页。
    ②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校注》,第133节,第163页,札奇斯饮认为““祖先们和父辈”,原文作“额不格思 额亦格思”(ebuges echiges),都是复数形。似在说明,在前被塔塔儿人杀害的,除俺巴孩、也速该之外,恐怕尚有他人。
    ③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第154节,第197页。
    ①札奇斯饮:《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第112节,第127页。
    ①关于金朝所修建的此工程应定性为长城还是界壕,学者屡有争议,尚无定论,因《金史·地理志》对此工程称为“界壕”,故本文以此为名。另外,对位于呼伦贝尔盟西部的边墙,有学者认为是金代所建(见米文平、冯永谦:《岭北长城考》,《辽海文物学刊》,1990年第1期);有学者认为是辽代所建(见孙秀仁:《黑龙江历史考古述论》,《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本文只对分布在我国境内的边堡、界壕做以研究。
    ②王国维: 《金界壕考》, 《王国维遗书》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李文信:《金临潢路界壕边堡址》,《辽海引年集》,北京:和记印书馆,1947年;唐长儒: 《张万公谏开筑界壕及东北路壕堑毕工年月》, 《山居存稿》,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张郁: 《内蒙古大青山后东汉、北魏古城遗址调查记》, 《考古通讯》1958年第3期;黑龙江博物馆: 《金东北路界壕边堡调查》, 《考古》,1961年第5期;剪伯赞: 《一段最古的长城》, 《内蒙访古》,文物出版社,1963年;贾洲杰: 《金代长城初议》, 《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呼和浩特,1979年;吴培玉: 《<金界壕考>补证二则》《北方论丛》,1998年第3期;彭古杰: 《金代长城初论—兼论<金界壕考>》, 《辽金史论集》第6辑;景爱: 《走出长城的误区》,2004年1月3日《中国文物报》;景爱: 《再说金边壕不是长城》,2004年4月2日《中国文物报》;冯永谦:《界壕与长城论辩三题》《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第34期,2004年;李鸿宾: 《金界壕与长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3期;孙秀仁:《金界壕边堡的研究与相关问题》,《辽金史论集》(第10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③王国维: 《金界壕考》,第14-15页。
    ④贾洲杰: 《金代长城初议》, 《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呼和浩特,1979 年,第367页。
    ①《金史》卷71, 《婆卢火传》,第1638-1639页。
    ②《金史》卷121, 《粘割韩奴传》,第2637页。
    ③王国维: 《金界壕考》,第17页。
    ④《金史》卷24, 《地理志》,第563页。
    ⑤ [清]屠寄:《蒙兀儿史记》卷1,《世纪》,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第1页。
    ⑥王国维: 《金界壕考》,第21页。
    ⑦贾洲杰: 《金代长城初议》, 《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呼和浩特,1979年,第368页;彭占杰: 《金代长城初论——兼论<金界壕考>》, 《辽金史论集》第6辑,第352页,也持此观点。
    ①罗福颐等:《女真字奥屯良弼诗刻石初释》,《民族语文》,1982年第2期,第29页。
    ②屠寄:《蒙兀儿史记》卷1,《世纪》,第1页。
    ③王国维: 《金界壕考》,第21页。
    ④贾洲杰: 《金代长城初议》, 《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呼和浩特,1979年,第368页。
    ⑤黑龙江博物馆:《金东北路界壕边堡调查》,《考古》,1961年第5期,“鹤午河(今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泌右翼中旗之霍勒河)”
    ⑥黑龙江博物馆:《金东北路界壕边堡调查》,《考古》,1961年第5期,第251页。
    ⑦[俄]B.B.包诺索夫:《成吉思汗边墙初步调查》、《北部鸟尔科古代边墙》,《黑龙江考古民族资料译文集》(第1辑),北方文物杂志社编辑出版,1991年。
    ⑧ [俄]B.B.包诺索夫:《北部乌尔科古代边墙》,《黑龙江考古民族资料译文集》(第1辑), 北方文物杂志社编辑出版,1991年,第76页,根据文中所说城堡所在处的边墙具有“突然转向东(或微偏南),向嫩江延伸,方位角为110。 (东偏南)”可知该处城堡当为位于今冷家沟的边堡。
    ①[俄]B.B.包诺索夫:《成吉思汗边墙初步调查》,《黑龙江考古民族资料译文集》(第1辑),北方文物杂志社编辑出版,1991年,第71页。
    ②黑龙江博物馆:《金东北路界壕边堡调查》,《考古》,1961年第5期,第254页。
    ③邹向前:《金界壕遗址黑龙江段的保护利用》,《理论观察》,2002年第4期,第133页。
    ④彭占杰: 《金代长城初论——兼论<金界壕考>》, 《辽金史论集》第6辑,第356页。
    ⑤邹向前:《金界壕遗址黑龙江段的保护利用》,《理论观察》,2002年第4期,第133-134页。
    ⑥“《金史》卷24, 《地理志》,第563页。
    ⑦王国维: 《金界壕考》,第23页。
    ⑧ [元]脱脱:《辽史》卷26,《道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09页。
    ⑨《辽史》卷37,《地理志》,第444页。
    ⑩本文涉及的地名标注,除特别注出外,均出自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①贾洲杰: 《金代长城初议》, 《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呼利浩特,1979年,第370页。此处,贾氏对临潢路一线的界壕走向的描述是由西而东,在《金史》利《金界壕考》中对界壕的描述基本都是由东而西。
    ②《金史》卷24, 《地理志》,第563-564页。
    ③《金史》卷24, 《地理志》,第562页。
    ④李文信:《金临潢路界壕边堡址》,《辽海引年集》,北京:利记印书馆,1947年。
    ⑤《金史》卷91, 《移剌按答传》,第2023页。
    ⑥《金史》卷88, 《完颜守道传》,第1957页。
    ⑦《金史》卷11,《章宗本纪》,第254页。
    ⑧屠寄:《蒙兀儿史记》卷1,《世纪》,第1页。
    ①贾敬言:《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年,第340页,在贾文《张德辉<岭北纪行>疏证稿》中除了上述将狗泊考证为好莱诺尔,即儿连城泡子外,还提出鱼儿泊应为达里泊或达里诺尔。
    ②贾洲杰: 《金代长城初议》, 《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呼利浩特,1979年,第368页。
    ③《金史》卷24, 《地理志》,第566页。
    ④贾洲杰: 《金代长城初议》, 《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呼和浩特,1979年,第369-370页。
    ①庞志国:《金东北路、临潢路吉林省段界壕边堡调查》,《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
    ①韩儒林:《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5-86页。
    ①[明]宋濂:《元史》卷1,《太祖本纪》,中华书局,1976年4月出版,第13页。
    ② [清]屠寄:《蒙兀儿史记》卷3,《成吉思汗本纪》,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12月,第28页。
    ③《元史》卷15,《耶律阿海传》,第3548页。
    ④[南宋]赵珙:《蒙鞑备录·征伐》,王国维校注本,《王国维遗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①何天明:《试论蒙古灭金的历史原因和根本目的》,《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第3期,第87页。
    ②[波斯]拉施特:《史集》第1卷,第2分册,(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26页。
    ③《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5页。
    ④屑寄:《蒙兀儿史记》卷3,《成吉思汗本纪》,第30页。
    ⑤《史集》第1卷,第2分册,第359页。
    ⑥《皇元圣武亲征录》卷1,《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第169页。王国维《圣武亲征录校注》没有对誓师仪式及时间有所考校。
    ⑦[元]脱脱:《金史》卷13,《卫绍王纪》,第293页。
    ①《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5页。
    ②《金史》卷13,《卫绍王纪》,第293页。
    ③《蒙古秘史》,(余大钧,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415页。
    ④《史集》,第1卷,第2分册,第226页。
    ⑤余大钧:《〈元史·太祖纪>所记蒙金战事笺证稿》,《辽史、金史、元史研究》,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1月,第435-484页。李晓斌:《成吉思汗首次伐金时间考》,《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第54-55页,认为1211年2月是成吉思汗誓师时间,3月至汪古部,4月才与金朝发生正面冲突。
    ①《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5页。
    ②《金史》卷93,《独吉思忠传》,第2064、2065页
    ③ [法]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龚钺、翁独健,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79页,认为蒙古攻金之初“还没有掌握攻城的技术,不知道围攻的方法,他们在长城雉堞之前停滞不前很久。1211年和1212年的时间消磨于在宣化和热河地区攻取一些防御不固的小城,只是为了免于日久厌倦。”
    ④《史集》第1卷,第1分册,第52页。
    ①《蒙兀儿史记》卷3,《成吉思汗本纪》,第30页。
    ②《多桑蒙古史》,第65页。
    ③《史集》第1卷,第2分册,第228页。
    ④《蒙兀儿史记》卷3,《成吉思汗本纪》,第30页。
    ⑤《多桑蒙古史》上,第66页。
    ⑥下国维:《圣武亲征录校注》,《王国维遗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62页“(大水泊)今察哈尔左翼正蓝旗牧地,有大水淖尔
    ⑦关于大水泊、丰利在今天何处,胡泊编《蒙古族古代军事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3月,第129页利李晓斌《成吉思汗首次伐金时间考》,《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二者均标明大水泊在今内蒙古商都南,丰利在今河北省尚义县境。
    ⑧关于白登城的地理何置,《多桑蒙古史》,第66页,认为白登城距西京“东一程”,即认为白登城在西京(山西大同)以东附近之处。
    ⑨《蒙兀儿史记》卷3,《成吉思汗本纪》,第30页。
    ①《蒙兀儿史记》卷3,《成吉思汗本纪》,第30页。
    ②《金史纪事本未》,卷39,《卫绍王纪》之元人克燕,第664页,“《方舆纪要》云,白登城在大同府东百十里”。
    ③《元史新编》卷2,《太祖本纪》,第27页。
    ④《金史纪事本未》,卷39,《卫绍王纪》之元人克燕,第664页, “《方舆纪要》云,鸟月营在乌沙堡西南”。
    ⑤关于鸟沙堡位于何处,《蒙兀儿史记》第30页注为,“《一统志》沙城在镶黄旗牧厂西北:十里。旧兴和城北十里。杨荣《北征录》云:沙城即元中都,此处最宜牧马。此城土人名插汉巴尔哈孙,周七里,门四。寄按此城即武宗纪之旺兀察都。疑因乌沙堡遗址而筑,故堡拔而抚州不能守。《金史纪事本未》,卷39,第663页载,“……抚州(即兴利城,唐新州地,云宣府三百余里)……鸟沙堡(在废兴利城西)”。另,《多桑蒙古史》载“9月,其将哲别进取屏障西京之鸟沙堡”,即认为鸟沙堡为西京之屏障。
    ⑥《蒙兀儿史记》卷3,《成吉思汗本纪》,第30页;《史集》第1卷,第2分册,第228页;《皇元圣武亲征录》,第169页;《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6页,以上四种史料的记述基本一致。
    ⑦《多桑蒙古史》,第66页。
    ⑧札奇斯饮:《蒙古秘史新泽并注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第374页注释“达木丁苏隆注称:‘在长城附近,现在的黑城。’(谢译本242页)按蒙古人称今张北县城为khara-Balkhasun,字义‘黑城”,。
    ⑨关于野狐岭位于今天何处,《蒙兀儿史记》第30页注为“蒙文秘史忽捏坚答巴,辣施特书温根达坂即野狐岭。今宣化府,属万全县北偏西之得胜口,即野狐岭口也。”李瑞杰、肖 守库《蒙金野狐岭、会河川战役考》,《学术交流》2006年第8期,提出野狐岭在今河北省张北县台路沟乡春垦村南、万全县新河口乡小麻坪村北,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67页标注野狐岭位于今河北万全县膳房堡北。
    ①孟广耀:《蒙古民族通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0页,未明确此役时间,大致为1211年7月至9月间;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元时期(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67页,未明确此役时间,大致为1211年;胡泊主编:《蒙古族古代军事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35页,认为此役为1212年发生;朱清泽、李鹏贵:《从蒙金战争看成吉思汗的战略战术》,《民族研究》1984年第6期,第13页,认为野狐岭之战是1211年春成吉思汗率军攻金的第一仗。
    ②《皇元圣武亲征录》,第169页。
    ③关于会河堡的地理何置,《蒙兀儿史记》卷3,第30页载,“(会河堡)宣平故城,在今万全县南偏东十四里。”
    ④蒙古军队在野狐岭之战后,攻克宣德州一事的记载可见于《蒙古秘史》,札奇斯饮在《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中在此节即第247节下对宣德府有详细注释。
    ⑤“[10月]蒙古兵乘胜取德兴府(保安州)。游兵至居庸关,关在峻崖之上,有长约四程之峡道通中都。守将完颜福寿弃关遁,哲别克之。”
    ⑥关于龙虎台的地理位置,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第375页注为“龙虎台原文‘失剌迭克都儿’shira-degdur,字义是黄色的阶梯。在河北吕平县西北。当年斯钦不断往返于张家口北平间,在居庸关与南口间的官沟河床中,有一黑色巨石,鐅有阶梯。其上并有 可按置帐幕椿子的孔穴。当地人称之为‘六郎点将台’:而蒙古人则称之为成吉思可汗居庸关东下时驻跸的地点。”张兴唐解题:《元朝秘史三种·附录元秘史地理考证·元秘史山川地名考》,台北:维新书局,中华民国六十四年,第811页注为“龙虎台在居庸关南,吕平山水记口:龙虎台在居庸关南,地势高平如台,广二里,袤三里,元时车驾巡幸上都皆驻跸于此”。贾敬言:《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36页“新店驿,又名龙虎台,今吕平县西南。延祐二年吕平县徙治于此。”
    ①《蒙兀儿史记》卷3,《成吉思汗本纪》,第31页。
    ②《金史》卷24,《地理志》,第559页,记载北京路所属之瑞州辖3县,其中包括海滨县,“海滨本慕容皝集宁县地”。
    ③《金史》卷13,《卫绍王纪》,第294页。
    ④余大钧:《<元史·太祖纪>所记蒙、金战事笺证稿》,《辽史、金史、元史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1月。
    ⑤《蒙兀儿史记》卷3,《成吉思汗本纪》,第31页,“按《卫绍王纪》大安三年十一月以前,蒙古兵锋东至抚宁。金之抚宁,距今临榆不远,其时尚无山海关。白抚宁至奉天之辽阳州,遵海而行,不足千里,冬日大凌、辽河诸水结冻,马行十日可至,故者别以十二月二十九日袭东京,所谓出敌不意也。目者别以辛未九月前锋薄中都,稍战即退。倏然不知何往,其实即由吕平、密云、丰润、平、滦、抚宁以往袭取东京耳。”
    ⑥《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第376页“今参考以下第248节,第251节,第252,253节,认为这里应即是东昌府而不是东京:因为蒙古兵初入长城围攻北平的时候,曾有一支兵扰山东,杀戮甚惨,从而激起山东义军(如红袄军等)的群起协助金人,抵抗蒙古。又,高宝铨口:‘考之木华黎:(元史119)石抹也先(元史150)诸传,者别实无取东京事,秘史作东 吕,足证元史之伪。’(元秘史李注补正十三,页二)斯饮按:黄金史第二部六十九页第二行作Dungju东升,似为Dungjing一东京之讹”。
    ①《元史》卷120,《吾也而传》,第2967页。
    ②余大钧:《<元史·太祖纪>所记蒙、金战事笺证稿》,《辽史、金史、元史研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1月,第438页。
    ③王国维:《圣武亲征录校注》,《王国维遗书》第十三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64页。
    ④ [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冯承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11月,第67页。
    ⑤屠寄:《蒙兀儿史记》卷31,《耶律留哥传》,第282页。
    ①关于 1212年蒙古兵围西京一事,《元史》、《蒙兀儿史记》、《金史·奥屯襄传》、《多桑蒙古史》均有记载,但《史集》、《圣武亲征录》中没有相关记载。
    ②王国维:《圣武亲征录校注》,第64页,另《多桑蒙古史》认为在成吉思汗兵围西京身中流矢后,蒙古军即撤军于长城以北。
    ③余大钧:《<元史·太祖纪>所记蒙、金战事笺证稿》,第440页。
    ④[元]苏天爵,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卷1,《太师鲁国忠武王》,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8月,第2页。
    ⑤《元史》卷153,《刘敏传》,第3609页。
    ⑥《金史》卷24,《地理志》第567页“西京路之桓州之威宁,承安二年以抚州新城镇置”
    ① 见屠寄:《蒙兀儿史记》卷3,《成吉思汗本纪》,第31页;王国维《圣武亲征录校注》,第64页;余大钧:《<元史·太祖纪>所记蒙、金战事笺证稿》,第445页。
    ②《金史》卷13,《卫绍王纪》,第296页。
    ③《多桑蒙古史》(冯承钧,译),注为“钧案:应是居庸北口,原作古北口,必系译人误释”,第68页。
    ④见屠寄:《蒙兀儿史记》。
    ⑤见王国维:《圣武亲征录校注》。
    ⑥余大钧:《<元史·太祖纪>所记蒙、金战事笺证稿》,第446页。
    ① 《元史》卷120,《札巴儿火者传》,第2960页。
    ② [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96年8月,第2页。
    ③《元史》卷150,《赵瑨传》,第3554页。
    ④《元史》卷152,《赵柔传》,第3606页。
    ⑤ 见《元朝名臣事略》卷1,《哲别传》,第2页。
    ⑥《金史》卷14,《宣宗本纪》上,第303页。
    ⑦《元史》卷147,《史天倪传》,第3478页。
    ①《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7页,案王国维《圣武亲征录校注》中所记癸酉年(1213年)蒙古兵分三路所掠之地,右军所破地比《元史》多记“中山”一地,无记“取遂、安肃、安、定,掠泽、潞、辽、沁、吉、隰,拔汾、石、岚、忻、代、武”;左军所破地记为“洙、沂等城”,王氏认为其为“平、滦之伪”:其中军所破地比《元史》多记“深、清”二地,无记“雄、霸、深、祁、蠡、冀、恩、濮、开、滑、博、济、泰安、淄、潍、登、莱、沂”等地,另据《元朝名臣事略太师鲁国忠武王》载此时木华黎应从太祖及拖雷略地益都、滨、棣。另外,据《元史》卷151,《王玉传》,第3567页载“王玉,赵州宁晋人。……镇赵州(今河北赵县)。太师、国王木华黎下中原,玉率众来附,领本部军,从攻邢、洺、磁三州,济南诸郡,号长汉万户。从攻泽、潞诸州,独潞州坚壁不下,玉力战,流矢欠中左目,竞拔其城。又破平阳,下太原、汾、代等州”。按1213年蒙军攻破居庸关后分三路攻金,邢、洺、磁、泽、潞、平阳、太原、汾、代当属术赤等人所领右军所攻范围,济南为太祖所领中军所攻范围,故王玉所从当为蒙之右军而非中军。
    ②《金史》卷14,《宣宗本纪》上,第303页。
    ③《元史》,卷149,《刘伯林传》,第3516页。
    ④《元史》卷149,《郭宝玉传》,第3521页。
    ① [元]陈桱:《通鉴续编》卷20,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礼,1987年,第865页。
    ② 《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7页。
    ③ 余大钧:《<元史·太祖纪>所记蒙、金战事笺证稿》,第450页。
    ④ 郝经:《陵川文集》,卷35,《须城县令孟君墓铭》,北京图书馆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礼;刘因:《静修文集》卷21,《武遂杨翁遗事》,四部丛刊。
    ⑤。 《金史》卷14,《宣宗本纪》上,第303页。
    ⑥《金史》卷121,《宋扆传》,第2649页。
    ⑦《金史》卷123,《杨沃衍传》,第2683页。
    ⑧《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7页。
    ①《金史》卷14,《宣宗本纪》上,第304页。
    ②《金史》卷14,《宣宗本纪》上,第304页。
    ③ 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27,《周献臣碑》。
    ④ 《金史》卷93,《庄献太子传》载“七月,召至汴”,第2061页。
    ⑤《金史》卷101,《完颜承辉传》,第2225页。
    ⑥ 《金史》卷14,《宣宗本纪》,第304页。
    ⑦《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7页。
    ⑧《圣武亲征录》载“契丹众惊,遂杀主帅素温而叛”,屠寄《蒙兀儿史记》认为“素温”的本音是“详稳”,是金朝任命管理乣军的官员名称,见第32页。
    ⑨《史集》第1卷,第2分册,第238页。
    ①《金史》卷14,《宣宗本纪》,第305页。
    ②《金史》卷14,《宣宗本纪》,第305、306页。
    ③《元史》卷119,《木华黎传》,第2931页。
    ④《金史》卷14,《宣宗本纪》,第306页。
    ⑤《金史》卷114,《合周传》,第2516页。
    ⑥《元史》卷149,《郭宝玉传》载“癸酉(1213年),从木华黎取永清,破高州,降北京龙山,复帅抄马从锦州出燕南,破太原、平阳诸州县”,不知《元史》卷1《太祖本纪》所记“甲戌(1214年)冬十月,木华黎征辽东,高州卢琮、金朴等降”,是否为一事两记,暂存疑。
    ⑦《元朝名臣事略》卷1,《太师鲁公忠武王传》,第3页。
    ⑧余大钧:《<元史·太祖纪>所记蒙、金战事笺证稿》,第453页。
    ①《金史》卷14,《宣宗本纪》,第306页。
    ②《元史》卷151,《张荣传》,第3581页。
    ③《金史》卷122, 《马骧传》,第2660页。
    ④《金史》卷14,《宣宗本纪》,第306页。
    ⑤《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8页。
    ⑥《金史》卷101,《李英传》,第2236页。
    ⑦《金史》卷101,《乌古论庆寿传》,第2238页,案《蒙兀儿史记》卷3,第33页载“(十年)三月,时永锡、庆寿奉命将河北及西南路步骑二万九千人,分道防送北上”,《金史》卷101,《乌古论庆寿传》、卷101《完颜承辉传》载所将兵共一万九千人,疑《蒙兀儿史记》误。
    ⑧《元史》卷150,《石抹明安传》,第3556-3557页。
    ①《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8页。
    ②《元史》卷151,《王义传》,第3566页
    ③ 屠寄:《蒙兀儿史记》卷3,《成吉思汗本纪》,第33页。
    ④《元史》卷150,《石抹也先传》,第3542页。
    ⑤《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8页,案此处寅答虎是在北京投降蒙军的,但《元史·石抹也先传》载“木华黎至,入东京,不费一矢,得地数千里、户十万八千、兵十万、资粮器械山积,降守臣寅答虎等四十七人,定城邑三十二”,疑《石抹也先传》误记寅答虎降于尔京。
    ⑥《元史》卷149,《移剌捏儿传》,第3529页。
    ⑦ 《元朝名臣事略》卷1,《太师鲁公忠武王传》,第3页。
    ⑧《金史》卷14,《宣宗本纪》,第311页。
    ⑨《金史》卷108,《胥鼎传》,第2374页。
    ①瞿大风:《元朝时期的山西地区(政治、军事、经济篇)》第27页认为西京失守应在乙亥的春夏之间。所据依据为《金史·胥鼎传》、《金史·吴僧哥传》、《元史·刘伯林传》、《元史·谢仲温传》、《寓庵集》卷6《夹谷公墓志铭》,但《胥鼎传》并没有蒙军攻西京的相关记载;《吴僧哥传》所载仅能证明1215年12月前应州被蒙军攻破;刘伯林攻西京应为1212年之前事,见前1212年战事考;谢仲温传载“(睦欢)从攻西京”,没有记载攻西京的时间:夹谷通住“将兵攻西京,连战破之”亦未记其年,故存疑。
    ②《金史》卷14,《宣宗本纪》,第309页。
    ③ 《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9页。
    ④《元朝名臣事略》卷1,第34页。
    ④ 《金史》卷14,《宣宗本纪》,第311页。
    ④ 《金史》卷108,《胥鼎传》,第2374页。
    ④《金史》卷14,《宣宗本纪》,第315页。
    ⑤《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9页。
    ⑥《金史》卷14,《宣宗本纪》,第315页。
    ⑦《金史》卷14,《宣宗本纪》,第311-312页。
    ⑧[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86,清乾隆四十五年刻本。
    ①《元朝名臣事略》卷1,第3-4页。
    ②参照鸟兰:《蒙古征服乞儿吉思史实的儿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一文对蒙古平定秃马惕叛乱一事的考证。
    ③《蒙兀儿史记》卷3,《成吉思汗本纪》,第34页。
    ④《金史》卷108,《胥鼎传》,第2375页。
    ①《金史》卷14,《宣宗本纪》,第316页。
    ②《金史》卷14,《宣宗本纪》,第316-319页。
    ③《金史》卷14,《宣宗本纪》,第319-320页;蒙古、西夏联兵一事可见《金史·杨云翼传》卷110,第2421页载“(贞祐)四年,大元及西夏兵入鄜延(今陕西延安市),潼关失守”及[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40,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④《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9页。
    ⑤ 《金史》卷114,《合周传》,第2516页。
    ⑥《金史》卷122, 《从坦传》,第2661页。
    ⑦《金史》之《张开传》、《杨云翼传》、《许古传》、《完颜仲元传》、《李革传》《镐王永中传》。
    ⑧《金史》卷104, 《纳坦谋嘉传》,第2288页。
    ⑨《金史》卷103, 《完颜仲元传》,第2265页。
    ⑩《圣武亲征录校注》,第71页。
    ① 《史集》,第1卷,第2分册,第242页。
    ② 屠寄:《蒙兀儿史记》卷31,《耶律留哥传》,第282页。
    ③《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9页。
    ④《金史》卷112,《完颜合达传》,第2464页。
    ①《金史》卷118,《苗道润传》,第2572页。
    ②《金史》卷118,《郭文振传》,第2584页;《金史》卷122,《赵益传》,第2670页。
    ③《元史》卷148,《严实传》,第3505页。
    ④瞿大风:《元朝时期的山西地区》(政治·军事·经济篇),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9页。
    ①对于这一点,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是元代修《金史》时将有关的记载删除、修改的可能性,但是从《金史》对1211年以后蒙古伐金相关战事的记载并无隐讳的情况来看,修《金史》的史官没有必要对相关记载有所隐匿。
    ②《金史》卷24,《地理志》,第566页。
    ③见《金史》卷93,《独吉思忠传》、《完颜承裕传》。
    ④《金史》卷93,《完颜承裕传》,第2066页。
    ⑤《元史》卷119,《木华黎传》,第2930页。
    ⑥《元史》卷131,《奥鲁赤传》,第3190页。
    ①《元史》卷149,《耶律留哥传》,第3511页。关于金朝在何时下发此令一事,可做以下分析:首先,因蒙古侵边金朝才下此令,前文已考证蒙古与金朝发生军事冲突当在1211年3月:其次,此令被记载于《元史·耶律留哥传》中,在其中还有在此令下发后“留哥不白安,岁壬中(1212年)遁至隆安、韩州,纠壮士剽掠其地”的记载;另据《元史·太祖纪》的记载可知,1212年正月耶律留哥已降蒙,综上可推知金朝当在1211年3月后至1212年前下发的此令。
    ② 《元史》卷149,《耶律留哥传》,第3511页。“耶的”,屠寄《蒙兀儿史记》中提出旧传误脱“律”字,当为“耶律的”,现从之。
    ③《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6页。
    ④屠寄:《蒙兀儿史记》卷31,《耶律留哥传》,第282页。
    ⑤《金史》卷93,《承裕传》,第2066页。
    ①《元史》卷149,《耶律留哥传》,第3512页。
    ②《元史》卷149,《耶律留哥传》,第3512页。
    ③金毓黼: 《东北通史》,五十年代出版社,1979年,第405页。
    ④赵鸣岐:《简评蒲鲜万奴》,《北方文物》,1986年第2期,第70页。
    ⑤《元史》卷149,《耶律留哥传》,第3513页。
    ⑥《元史》卷119,《木华黎传》,第2932页。
    ①王慎荣、赵鸣岐:《东夏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4页。
    ②《金史》卷14,《宣宗本纪》,第314页。
    ③《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9页。
    ④《金史》卷103,《纥石烈桓端传》,第2279页。
    ⑤金毓黼: 《东北通史》,五十年代出版社,1979年,第408页。
    ①《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9页。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第348页,对253节“从居庸关撤退的时候, (成吉思汗)命合撒儿‘率左翼诸军,沿海去攻北京城。降服北京城之后,[[再]]向那边,经过女真的夫合纳前进。如果夫合纳有意反抗,就要剿平;若是降服,就经过他们的边疆各城,沿着浯剌、纳浯、诸河前进,溯讨浯儿河越过[[山]]来,到大本营相会。’”这一段记载中“夫合纳“做注释为:原文“主儿扯敦夫合讷’'Jurched-un Wukhana,旁译“女真的人名行”,总泽未提及。以其文理推之Wukhana是女真的一个部长之名无疑。元史一,太祖本纪说:“十年乙亥(一二一五)...十月金宣抚蒲鲜万奴据辽东潜称天王,国号大真,改元天泰。......十一年丙子(一二一六)......冬十月蒲鲜万奴降,以其子帖哥入侍,既而复叛,僭称东夏。”(百衲本,十九页上)蒲鲜万奴即夫合讷。
    ②《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9页。
    ③ 王慎荣、赵鸣岐:《东夏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30页。
    ④《金史》卷101,《李英传》,第2235页。
    ⑤《元史》卷1,《太祖纪》,第17页。
    ①《金史》卷99,《徒单镒传》,第2191页。
    ② [金]刘祁:《归潜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36页。
    ③《金史》卷108,《侯挚传》,第2385页。
    ④《元史》卷147,《史天倪传》,第3479页。
    ⑤赵珙:《蒙鞑备录·军政》,《王国维遗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①《金史》卷116,《内族承立传》,第2550页。
    ②《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9页。
    ③《蒙兀儿史记》卷3,《成吉思汗本纪》,第34页。
    ④《元史》卷147,《史天祥传》,第3487页。
    ⑤《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9页。
    ⑥研究木华黎所领军队相关问题的文章有:护雅夫:《探马赤军部族考序说》(《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1985年第30辑); [日]获原秋平:《木华黎国王的探马赤军》(《世界民族》,1985年第2期)、《再论木华黎国王的探马赤军——答杨志玖氏的批判》(《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3年第3期);杨志玖:《元代的探马赤军》、《探马赤军问题再探》、《探马赤军问题三探》(《元史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黄时鉴:《木华黎国王麾下诸军考》(《元史论丛》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贾敬颜:《探马赤军考》(《元史论丛》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史卫民:《蒙古汗国时期的探马赤军》(《中国民族史研究》第2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瞿大风:《蒙元初期探马赤军问题辨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①《元朝名臣事略》卷1,《太师鲁公忠武王传》,第3页。
    ②《金史》卷15,《宣宗本纪》,第332页。
    ③[清]酬聘之:《山右行刻丛编》卷30,《繁峙王氏世德之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④《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9页。
    ⑤《金史》卷15,《宣宗本纪》,第332页。
    ⑥《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9页。
    ⑦《金史》卷15,《宣宗本纪》,第333页。
    ⑧《元史》卷151,《王义传》,第3566页。
    ①《金史》卷15,《宣宗本纪》,第334页。
    ②《金史》卷15,《宣宗本纪》,第337页。
    ③《金史》卷15,《宣宗本纪》,第337页。
    ④《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0页。
    ⑤《元朝名臣事略》卷63,《万户张忠武王》,第96页。
    ⑥《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0页。
    ⑦《元史》卷150,《石抹查剌传传》,第3543页。
    ⑧《元史》卷151,《石抹孛迭儿传》,第3576页。
    ⑨《金史》卷118,《胡天作传》,第3587页。
    ①《金史》卷97,《李革传》,第2198页。
    ②《元史》卷119,《木华黎传》,第2932页。
    ③《元史》卷147,《张柔传》,第3472页。
    ④ 《元史》卷151,《王义传》,第3566页。
    ⑤《元史》卷151,《王义传》,第3566页。
    ⑥《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0页。
    ⑦ [元]元好问:《元遗山集》卷26,《顺天万户张公勋德第二碑》,第263页,四部丛刊初绷本。
    ⑧见《元史》卷147,《张柔传》,“(戊寅)徙治满城。金真定帅武仙,会兵数万来攻,柔以兵数白,出奇迎战,大破之”,第3472页。
    ⑨《元史》卷147,《张柔传》,第3472页。
    ⑩《元史》卷148,《董俊传》,第3491页。
    11可见于《元史·张柔传》和王鄂所撰《张柔墓志》
    ①《金史》卷111,《古里甲石伦传》,第2440页。
    ②《金史》卷15,《宣宗本纪》,第347-348页。
    ③《金史》卷15,《宣宗本纪》,第348页。
    ④《金史》卷15,《宣宗本纪》,第348页。
    ⑤《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0页。
    ⑥《金史》卷15,《宣宗本纪》,第349页。
    ⑦《元史》卷147,《史天倪传》,第3480页。
    ⑧《元史》卷147,《史天祥传》,第3487页。
    ⑨《元史》卷149,《刘伯林传》,第3516页。
    ⑩《元史》卷150,《石抹查剌传》,第3543页。
    11“ 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26,《绛阳军节度使靳公神道碑》。
    12”酬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31,《梁瑛碑》。
    ①《金史》卷123,《陀满胡士门传》,2667页。
    ②《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51页。
    ③《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51页。
    ④《元史》卷147,《张柔传》,第3472页。
    ⑤《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52页。
    ⑥《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52页,兗州破于1220年5月一事亦可见于《金史》卷122,《完颜畏可传》。
    ⑦《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53页。
    ⑧《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54页。
    ⑨《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0页。
    ⑩《元史》卷147,《史天祥传》,第3487页。
    11《金史》卷118,《武仙传》,第2577页。
    12《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0-21页。
    13《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54页。
    ①《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0页。
    ②《元史》卷147,《史天祥传》,第3487页。
    ③《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0页。
    ④屠寄:《蒙兀儿史记》卷3,《成吉思汗本纪》,第36页,屠氏所记黄陵岗,《太师鲁国忠武王》,《元朝名臣事略》卷1,记为“黄龙岗”。
    ⑤余大钧:《<元史·太祖纪>所记蒙、金战事笺证稿》,第471页。
    ⑥屠寄:《蒙兀儿史记》卷3,《成吉思汗本纪》,第36页。
    ⑦《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55页。
    ⑧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1,《太师鲁国忠武王》,第6页。
    ⑨《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54页。
    ⑩《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1页。
    11屠寄:《蒙兀儿史记》卷3,《成吉思汗本纪》,第36页。
    ①屠寄:《蒙兀儿史记》卷3,《成吉思汗本纪》,第36页。
    ②《元朝名臣事略》卷1,《太师鲁公忠武王传》,第6页,屠寄:《蒙兀儿史记》载“(十六年五月)石天应拔洺州”,按《元史·太祖纪》所载可知,1220年术华黎留下部分军队围攻东平后,趋兵洺州,带孙和石天应所率黑军均有可能参与了1221年4月攻打洺州的战斗。
    ③《元朝名臣事略》卷1,《太师鲁公忠武王传》,第6页。
    ④《元史》卷119,《木华黎传》,第2934页。
    ⑤《元史》卷119,《石天应传》,第3526页。
    ⑥《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1页。
    ⑦《金史》卷112,《完颜合达传》,第2465页。
    ⑧《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59页。
    ⑨《元史》卷147,《史天祥传》,第3488页。
    ⑩《元史》卷149,《移剌捏儿传》,第3529页。
    11《元史》卷151,《田雄传》,第3579页。
    12《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60页。
    ①《元朝名臣事略》卷1,《太师鲁公忠武干传》,第7页。
    ②《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1页。
    ③ [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86,清乾隆四十五年刻本。
    ④ 《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61页。
    ⑤《金史》卷113,《内族白撒传》,第2486页。
    ⑥[清]张金吾:《金文最》卷105,《故帅阎侯墓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⑦《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62页。
    ⑧《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1页。
    ⑨《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62页。
    ⑩《金史》卷112,《完颜合达传》,第2465页。
    11《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62页。
    ①《元朝名臣事略》卷1,《太师鲁公忠武王传》,第7页。
    ②《元史》卷119,《术华黎传》,第2934页。
    ③《金史》卷118,《胡天作传》,第2588页。
    ④《元史》卷147,《史天祥传》,第3488页。
    ⑤《金史》卷122,《赵益传》,第2670页。
    ⑥《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64页。
    ⑦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26,《大元故□□□□□□□□□》,第28页。
    ⑧《元史》卷149,《石天应传》,第3527页。
    ⑨《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1页。
    ①《金史》卷122,《侯小叔传》,第页。
    ②《金史》卷122,《侯小叔传》,第页。
    ③《元史》卷149,《石天应传》,第3527页。
    ④《元朝名臣事略》卷1,《太师鲁公忠武王传》,第8页。
    ⑤《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64页。
    ⑥《元史》卷119,《木华黎传》,第2935页。
    ①《金史》卷122,《侯小叔传》,第2672页。
    ②《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65页。
    ③《金史》卷113,赤盏合喜传》,第2493页,随木华黎进攻凤翔的蒙军将领有刘黑马,《元史》卷149《刘黑马传》,第3516页:“癸未,从国王木华黎攻凤翔,不克,回屯绛州”
    ④《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65页。
    ⑤《元朝名臣事略》卷1,《太师鲁公忠武王传》,第8页。
    ⑥《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2页。
    ⑦《元史》卷122,《按扎儿传》,第3006页。
    ①《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65页。
    ②《金史》卷113,《完颜赛不传》,第2481页。
    ③《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66-368页。
    ④《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68页。
    ⑤《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69页。
    ⑥《金史》卷16,《宣宗本纪》,第369页,按《元史》卷1,《太祖本纪》中载“(十八年癸未)冬十月,金主珣殂,子守绪立”《元史》所记金宣宗驾崩时间为误,当以《金史》为准。
    ⑦《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3页。
    ⑧《元史》卷147,《史天倪传》第3481页。
    ⑨《元史》卷148,《严实传》,第3506页。
    ⑩《元史》卷152,《王珍传》,第3591页。
    11 《元史》卷152,《石天禄传》,第3602页。
    12 《元史》卷149,《刘黑马传》,第3516页。
    13 《元史》卷119,《孛鲁传》,第2936页。
    14 《元史》卷119,《孛鲁传》,第2936页。
    ①《元史》卷150,《何实传》,第3552页。
    ②《元史》卷193,《攸哈剌拔都传》,第4381页。
    ③《金史》卷118,《武仙传》,第2577页。
    ④《元史》卷147,《史天倪传》,第3481页。
    ⑤《元史》卷148,《董俊传》,第3491页。
    ⑥《元史》卷153,《王守道传》,第3613页。
    ⑦《元史》卷148,《董俊传》,第3492页。
    ⑧《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3页。
    ⑨ [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86,清乾隆四十五年刻本。
    ⑩《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3页。
    11 [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48,《开府仪同三同中书丞相忠武史公家传》,四部丛刊。
    ①《元史》卷155,《史天泽传》,第3657页。
    ②《元史》卷155,《史天泽传》,第3658页。
    ③ [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48,《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丞相忠武史公家传》,四部
    丛刊。
    ④余大钧:《<元史·太祖纪>所记蒙、金战事笺证稿》,第481页。
    ⑤《元史》卷151,《王玉传》,第3567页。
    ⑥《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3-24页。
    ⑦《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4页。
    ⑧[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86,清乾隆四十五年刻本。
    ⑨余大钧:《<元史·太祖纪>所记蒙、金战事笺证稿》,第482页。
    ①[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87,《李全之乱》,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79页。
    ②《元史》卷119,《孛鲁传》,第2936页。
    ③《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4页。
    ④《宋史》卷467,《李全传》,第13836页。
    ⑤[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87,《李全之乱》,第982页。
    ⑥《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78页。
    ⑦《元史》卷150,《刘亨安传》,第3559页。
    ⑧《金史》卷16,《哀宗本纪》,第378页
    ⑨《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4页。
    ⑩《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78页。
    11 《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78页,《金史》卷111,《纥石烈牙吾塔传》载“四年,牙吾塔复取平阳,获马三千”,与《纪》所记之“获马八千”略有不同。
    12 《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4页。
    13 《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78页。
    14 多桑:《多桑蒙古史》,(冯承钧,译),第141页。
    ①厝寄:《蒙兀儿史记》卷3,《成吉思汗本纪》,第41页。
    ②余大钧:《<元史·太祖纪>所记蒙、金战事笺证稿》,第484页。
    ③《元史》卷121,《按竺迩传》,第2982页。
    ④《金史》卷123,《爱申传》,第2691页。
    ⑤《金史》卷111,《纥石烈牙吾塔传》,第2459页。
    ⑥《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79页。
    ⑦《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5页。
    ⑧《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79页。
    ⑨《金史》卷112,《移剌蒲阿传》,第2470页。
    ① 《元史》卷119,《木华黎传》,第2932页。
    ②《元朝名臣事略》卷1,《太师鲁国忠武王》,第4页。
    ③《蒙兀儿史记》卷27,《术华黎传》,第254页。
    ④《元朝名臣事略》卷1,《太师鲁国忠武王》,第5页。
    ①《山右石刻丛编》卷30, 《王氏世德碑》
    ②《山右石刻丛编》卷27, 《刘会碑》
    ③《元史》卷147,《张柔传》,第3472页。
    ④《山右石刻丛编》卷31, 《梁瑛碑》
    ⑤《金史》卷14,《宣本纪》,第316页。
    ⑥见《元朝名臣事略》卷1,《太师鲁国忠武王》,第5页;《金史》卷122,《乌古论德升传》,第2659页。
    ⑦《元史》卷1,《太祖纪》,第20页。
    ⑧《元史》卷152,《刘通传》,第3594页;《元史》卷152,《齐荣显传》,第3601页。
    ①朱清泽、李鹏贵:《木华黎厚待降将之初探》,中国蒙古史学会,编《蒙古史研究》第2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②《元史》卷119,《木华黎传》,第2935贞。
    ③《元朝名臣事略》卷1,《太师鲁国忠武王》,第8页。
    ④炎绍方:《浅析木华黎经略中原的战略地位—— 兼论成吉思汗暂缓灭金的原因》,《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第65页。
    ⑤《元史》卷149,《石天应传》,第3526页。
    ⑥《元史》卷119,《木华黎传》,第2935页。
    ⑦黄绍方:《浅析木华黎经略中原的战略地何——兼论成吉思汗暂缓灭金的原因》,《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第66页。
    ①李桂芝:《辽金简史》,第330页。
    ②《金史》卷113,《完颜赛不传》,第2480页。
    ③《金史》卷101,《乌古论庆寿传》,第2239页。
    ④《金史》卷15,《宣宗本纪》,第341页。
    ⑤屠寄:《蒙兀儿史记》卷52,《严实传》,第391页。
    ①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9,《李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8页。
    ②《元史》卷148,《严实传》,第3505页。
    ③李桂芝:《辽金简史》,第332页。
    ④《金史》卷118,《苗道润传》,第2574贞。
    ⑤见《金史》卷118,王福、移剌众家奴、武仙、张甫等人之传,第2575-2591页。
    ①《元史》卷155,《史天泽传》,第3657页。
    ②《金史》卷107,《高汝砺传》,第2359页。
    ①《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5页。
    ②《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29页。
    ③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31,《梁瑛碑》。
    ④《金史》卷119,《完颜仲德传》,第2605页。
    ⑤《金史》卷112,《移剌蒲阿传》,第2470页。
    ⑥《金史》卷123,《完颜陈和尚传》,第2681页。
    ⑦《元史》卷119,《孛鲁传》,第2936页。
    ⑧《元史》卷119《塔察儿传》,第2952页。
    ⑨《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第3457页。
    ①《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29页。
    ②《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1页。
    ③屠寄:《蒙兀儿史记》卷4,《斡歌歹汗本纪》,第45页。
    ④《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1页。
    ⑤《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2页。
    ⑥《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2页。
    ⑦《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29-30页。
    ⑧《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30页。
    ⑨《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30页。
    ①《金史》卷111,《纥石烈牙吾塔传》,第2459页。
    ②《金史》卷111,《纥石烈牙吾塔传》,第2459页。
    ③《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30页。
    ④《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2页。
    ⑤《金史》卷118,《武仙传》,第2577页。
    ⑥《元史》卷119,《塔思传》,第2938页。
    ⑦《元史》卷122,《按扎儿传》,第3006页。
    ⑧《元史》卷119,《塔思传》,第2938页。
    ⑨《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30页。
    ⑩《金史》卷124,《术甲脱鲁灰传》,第2699页。
    11“《金史》卷112,《完颜合达传》,第2467页。
    12《元史》卷121,《速不台传》,第2977页。
    13《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30页。
    ①《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3页。
    ②《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31页。
    ③屠寄:《蒙兀儿史记》卷4,《斡歌歹汗本纪》,第46页。
    ④《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3页。
    ⑤《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31页。
    ⑥《元史》卷115,《睿宗传》,第2885-2886页。
    ⑦《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3页。
    ⑧《金史》卷114,《白华传》,第2509页。
    ⑨ 陈高华:《说蒙古灭金的三峰山战役》,《元史研究论稿》,中华书局,1991年,第188-189
    页。
    ⑩《元史》卷121,《按竺迩传》,第2983页。
    11《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31页。
    12《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4页。
    ①陈高华:《说蒙古灭金的三峰山战役》,《元史研究论稿》,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93页。
    ②《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4页。
    ③《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4页。
    ④[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165,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509页。
    ⑤《元史》卷115,《睿宗传》,第2886页。
    ⑥ [波斯]拉施特:《史集》第2卷,(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5页。
    ①《元史》卷115,《睿宗传》,第2887页。
    ②《金史》卷112,《移刺蒲阿传》,第2472页。
    ③《金史》卷112,《完颜合达传》,第2469页。
    ④《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31页。
    ⑤《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4页。
    ⑥《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31页。
    ⑦《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31页。
    ⑧陈高华:《说蒙古灭金的三峰山战役》,《元史研究论稿》,中华书局,1991年,第199页。
    ⑨《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31页,关于这一时期的战事,还可见于《归潜志》卷11,第122页“(正大九年)俄闻陷钧州,又陷许州,许帅十伦死之。二月,陷陈州,陈州师粘割奴申死之。”。
    ①《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5页。
    ②《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5页。
    ③《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6页。
    ④《金史》卷113,《完颜白撒传》,第2487页。
    ⑤《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6页。
    ⑥《金史》卷113,《赤盏合喜传》,第2495页。
    ⑦《归潜志》卷11,第122页。
    ⑧《金史》卷113,《赤盏合喜传》,第2496贝。
    ⑨《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6页。
    ⑩《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7页。
    11 《金史》卷113,《赤盏合喜传》,第2498页。
    12《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31页。
    13《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31页。
    14《金史》卷17,《哀宗本纪》,第388页。
    15《金史》卷18,《哀宗本纪》,第395页。
    ①《金史》卷18,《哀宗本纪》,第395页。
    ②《金史》卷18,《哀宗本纪》,第394页。
    ③ 《金史》卷113,《完颜白撒传》,第2489页。
    ④《金史》卷113,《完颜白撒传》,第2491页。
    ⑤《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32页。
    ⑥《金史》卷5,《完颜奴申传》,第2524页。
    ⑦《金史》卷18,《哀宗本纪》,第397页。
    ⑧《金史》卷18,《哀宗本纪》,第398页。
    ⑨《元史》卷122,《槊直腯鲁华传》,第3014页。
    ①《金史》卷18,《哀宗本纪》,第398页。
    ②《金史》卷18,《哀宗本纪》,第401页。
    ③《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33页。
    ④《金史》卷18,《哀宗本纪》,第402页。
    ⑤《金史》卷18,《哀宗本纪》,第403页。
    ①[清]吴广成撰,龚世俊校正:《西夏书事校正》卷40,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469页。
    ②《金史》卷14,《宣宗纪》,第311-315页。
    ③[清]吴广成撰,龚世俊校止:《西夏书事校正》卷40,第473页。
    ④杜建录:《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72页。
    ①李桂芝:《辽金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1页。
    ②[清]吴广成撰,龚世俊校正:《西夏书事校正》卷40,第476页。
    ③[清]吴广成撰,龚世俊校正:《西夏书事校正》卷40,第477页。
    ④见《元史》卷119,《木华黎传》及戴锡章:《西夏纪》卷27,甲子京华印书局,1924年。
    ⑤《元史》卷149,《石天应传》,第3527页。
    ⑥[清]吴广成撰,龚世俊校正:《西夏书事》卷40,第488页。
    ⑦王德忠:《西夏对外政策的历史考察》,《求是学刊》,2000年第6期,第104页。
    ①札奇斯饮:《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第381页。
    ②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9,《鞑靼款塞》,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48页。
    ③《宋史》卷40,《宁宗本纪》四,第767页。
    ④《元史》卷193,《石硅传》,第4378页。
    ⑤蔡东洲:《论宋蒙早期关系》,《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5期,第96页。
    ①《元史》卷115,《拖雷传》,第2886页。
    ②李桂芝:《辽金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33页。
    ③张博泉:《金史简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7-328页。
    ①《齐东野语》卷9,《李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元史》卷193,《石硅传》:《元史》卷1,《太祖本纪》。
    ②《元史》卷193,《石硅传》,第4379页。
    ③《元史》卷1,《太祖本纪》;《元史》卷120,《肖乃台传》。
    ④张博泉:《金史简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3页。
    ⑤[南宋]真德秀:《西山集》卷4,《除江东漕朝辞奏事札子》。
    ⑥胡多佳:《早期蒙宋关系》(一二一一——一二四一),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4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9页。
    ⑦《宋史纪事本末》卷87,《李全之乱》,第971页。
    ①《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19页。
    ②《圣武亲征录校注》,第71页。
    ③张博泉:《金宋和战史论》,《史学集刊》,1984年第2期,第11页。
    ④《元史》卷1,《太祖本纪》,第25页。
    ①石坚军:《1227-1231年蒙金关河争夺战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第56页。
    ②穆鸿利:《成吉思汗的临终遗言及其军事思想》,《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第53页。
    ③宋德金:《大金覆亡辨》,《史学集刊》,2007年第1期,第14-20页。
    ⑤穆鸿利:《成吉思汗的临终遗言及其军事思想》,《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
    ⑥札八儿火者,又被称为乙里只、乙里只扎八、乙职里、阿刺浅,杨志玖:《新元史·阿刺浅传证误》,《元史三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补元史札八儿火者传》,《回族研究》1991年第3期,提出“乙里只”是蒙古语使臣之意,并且依据《遗山先生文集》卷27,《恒州刺史马君神道碑》所载内容提出,1209年乙里只就曾出使金。
    ①关于此次使金,《元史·太祖纪》所载年为1216年,《元史·唐庆传》所载年为1217年。
    ①主卜罕,又被称为搠不罕、朔不罕。
    ①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7,《平章廉文政王》,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33页。
    ②赵文坦:《金元之际汉人世侯的兴起与政治动向》,《南开学报》,2000年6期,第53页。
    ③赵琦:《金元之际的儒士与汉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④张金铣:《汉人世侯的兴起及其同蒙古汗廷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编《民族史研究》第5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⑤萧启庆:《元代几个汉军世家的仕宦与婚姻》,《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77页。
    ①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5,《万卷楼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①《金史》卷24,《地理志》,第572页。中都路的具体辖区为:大兴府(辖10县:大兴、宛平、安次、漷阴、永清、宝坻、香河、吕平、武清、良乡),通州(辖2县:潞县、三河),蓟州(辖5县:渔阳、遵化、丰润、玉田、平峪),易州(辖2县:易县、涞水),涿州(辖5县:范阳、固安、新城、定兴、奉先),顺州(辖2县:温阳、密云),平州(辖5县:卢龙、抚宁、海山、迁安、吕黎),滦州(辖4县:义丰、石城、马城、乐亭),雄州(辖3县:归信、容城、保定),霸州(辖4县:益津、文安、大城、保安),保州(辖2县:清苑、满城)安州(辖3县:渥城、葛城、高阳),遂州(辖1县:遂城),安肃州(辖1县:安肃)
    ②《元史》卷152,《赵柔传》,第3606页。
    ③《元史》卷147,《张柔传》,第3471-3472页。
    ④马祖常: 《石田文集》卷13, 《勅赐御史中丞赵公先德碑铭》,四库全书;[元]苏天爵:《慈溪文稿》卷11,《皇元赠集贤直学士赵惠肃侯神道碑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79页。
    ⑤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5,《左副元帅祁阳贾侯神道碑铭并序》,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①温海清:《金元之际的华北地方行政建置----《元史·地理志》腹里部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上海,2008年,第84-85页。
    ②《金史》卷15,《宣宗纪》,第344页。
    ③《元史》卷147,《张柔传》,第3471页。《蒙兀儿史记》卷51,《张柔传》载张柔为涿州定兴河内里人。按《金史·地理志》可知定兴当属涿州属县,《元史·张柔传》所记张柔为易州定兴人,疑因入元后定兴由涿州改属易州,故《元史·张柔传》有此记述。
    ④《元史》卷147,《张柔传》,第3472页。
    ⑤《元史》卷147,《张柔传》,第3472页。
    ⑥元好问:《遗山文集》卷26,《张柔勋德第二碑》,《四部丛刊》。
    ⑦赵琦:《大蒙古国时期的顺天张氏》,李治安,编《元史论丛》第10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⑧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63,《万户张忠武王》,第95页。
    ①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5,《左副元帅祁阳贾侯神道碑》,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②朱清泽、李鹏贵:《木华黎厚待降将之初探》,蒙古史研究学会,编《蒙古史研究》第2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③赵琦:《大蒙古国时期的顺天张氏》,李治安,编《元史论丛》第10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41页。
    ④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6,《万户张忠武王》,第99页。
    ⑤赵琦:《大蒙古国时期的顺天张氏》,李治安,编《元史论丛》第10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42页。
    ⑥《元史》卷58,《地理志》,第1354页。
    ⑦《元史》卷165,《贾文备传》,第3868页。
    ①《元史》卷147,《张柔传》,第3472页。
    ②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5,《左副元帅祁阳贾侯神道碑》,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③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33,《顺天府营建记》,四部丛刊。
    ④元好问:《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57,《大元故昭勇大将军北京路总管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下公神道碑铭并序》,四部丛刊。
    ⑤《金史》卷25,《地理志》,第599页。河北东路的具体辖区为:河间府(辖2县:河间、肃宁),蠡州(辖1县:博野),莫州(辖1县:任丘),献州(辖2县:乐寿、交河)冀州(辖5县:信都、南宫、衡水、武邑、枣强),深州(辖5县:静安、束鹿、武强、饶阳、安平),清州(辖3县:会川、兴济、靖海),沧州(辖5县:清池、无棣,盐山、南皮、乐陵),景州(辖6县:东光、阜城、将陵、吴桥、蓚县、宁津)
    ①温海清:《金元之际的华北地方行政建置----《元史·地理志》腹里部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上海,2008年,第82-88页。
    ②《秋涧先生大全集》卷47, 《故金吾卫士将军景州书度使贾公行状》,四部丛刊。
    ③《元史》卷1,《太祖纪》,第17页。
    ④《秋涧先生大全集》卷47, 《故金吾卫士将军景州书度使贾公行状》,四部丛刊。
    ⑤温海清:《金元之际的华北地方行政建置----《元史·地理志》腹里部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上海,2008年,第149页。
    ⑥《秋涧先生大全集》卷21, 《怀远大将军招抚使王公神道碑》,四部丛刊。
    ⑦《秋涧先生大全集》卷21, 《怀远大将军招抚使王公神道碑》,四部丛刊。
    ⑧《秋涧先生大全集》卷47, 《故蠡州管匠提领史府君行状》,四部丛刊。
    ①《秋涧先生大全集》卷47, 《故蠡州管匠提领史府君行状》,四部丛刊。
    ②《元史》卷1,《太祖纪》,第17页。
    ③《元朝名臣事略》卷1,《太师鲁国忠武王》,第4页。
    ④《元史》卷150,《石抹也先传》,第3542页。
    ⑤《秋涧先生大全集》卷47, 《故蠡州管匠提领史府君行状》,四部丛刊。
    ⑥《金史》卷25,《地理志》,第602页。河北西路的具体辖区为:真定府(辖9县:真定、藁城、平山、栾城、获鹿、行唐、阜平、灵寿、元氏),威州(辖1县:井陉),沃州(辖7县:平棘、临城、高邑、赞皇、宁晋、柏乡、隆平,邢州(辖8县:邢台、唐山、内丘、平乡、任县、沙河、南和、钜鹿),洺州(辖9县:永年、广平、宗城、新安、成安、肥乡、鸡泽、曲周、洺水),彰德府(辖5县:安阳、林卢、汤阴、临漳、辅岩),磁州(辖3县:滏阳、武安、邯郸),中山府(辖7县:安喜、新乐、无极、永平、庆都、曲阳、唐县),祁州(辖3县:蒲阴、鼓城、深泽),浚州(辖2县:黎阳、卫县),卫州(辖4县:汲县、新乡、获嘉、胙城),滑州(辖2县:白马、内黄)
    ⑦《元史》卷155,《史天泽传》,第3658页。
    ⑧《元史》卷147,《史楫传》,第3482页,聂树锋、王秀珑:《史氏家族在真定---金元之交的汉人世侯剖析》,《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载此事在1223年,应为误。
    ①《元史》卷147,《史权传》,第3482页。
    ②《元史》卷147,《史楫传》,第3482页。
    ③赵琦:《大蒙古国时期的河北世侯与士人——兼论这一时期汉文化的遭际》,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9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④《元史》卷147,《史天倪传》,第3480页。
    ⑤《金史》卷118,《武仙传》,第2577页。
    ⑥《畿辅通志》卷171,《董俊神道碑》,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⑦ 《金史》卷118,《武仙传》,第2577页。
    ⑧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48,《开府仪同三司中书左丞相忠武史公家传》,四部丛刊。
    ⑨赵琦:《大蒙古国时期十路征收课税所考》,中国蒙古史学会,编《蒙古史研究》第6辑,第32页,史天泽原领真定路,共11州,30余城镇,按《元史·史天泽传》和《开府仪同三司中书左丞相忠武史公家传》载1252年“宪宗察其忠勤特加显异遂以卫五城封公为分邑”形成了史氏辖有河北东、西路大部分州县的势力范围。
    ①《元史》卷58,《地理志》,第1356页。
    ②《元史》卷125,《布里海牙传》,第3070页。
    ③ [元]苏天爵:《元文类》卷58,《史天泽神道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843页。
    ④由于1236年以后汉人世侯辖区遍设达鲁花赤,故本文只对1236年以前文献中所能反映的汉人世侯辖区达鲁花赤的情况进行分析。
    ⑤屠寄:《蒙兀几史记》卷78,《史天泽传》,第516页。
    ⑥《元史》卷155,《史天泽传》,第3659页。
    ⑦元好问: 《秋涧先生大全集》卷48, 《大元故宣武将军千户张君家传》,四部丛刊。
    ①元好问: 《秋涧先生大全集》卷48, 《大元故宣武将军千户张君家传》,四部丛刊。
    ②吴澄:《吴文正公集》卷35,《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③张国旺:《蒙元时期真定崔氏碑传资料杂考》,《元代华北地区研究——兼论汉人的华夷观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4-274页。
    ④《元史》卷151,《王义传》,第3565页。
    ⑤《元史》卷151,《王义传》,第3567页。
    ⑥元好问:《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60,《大元故广威将单宁晋县令李公墓碣铭》,《四部丛刊》。
    ⑦《元史》卷148,《董俊传》,第3491页。
    ①《元史》卷148,《董俊传》,第3491页。
    ②苏天爵: 《元文类》卷70, 《藁城董氏家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1005页。永安即藁城,元太宗六年(1234年),为永安州。
    ③《元史》卷151,《邸顺传》,第3570页。
    ④《蒙兀儿史记》卷53,《邸顺传》,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第400页。
    ⑤《元史》卷151,《邸顺传》,第3570页。
    ⑥《金史》卷26,《地理志》,第629页。河东北路的具体辖区为:太原府(辖11县:阳曲、太谷、平晋、清源、徐沟、榆次、祁县、文水、交城、盂兴、寿阳),晋州、忻州(辖2县:秀容、定襄),平定州(辖2县:平定、乐平),汾州(辖5县:西河、孝义、介休、平遥、灵石),石州(辖6县:离石、方山、孟门、温泉、临泉、宁乡),葭州(辖8寨:神泉寨、鸟龙寨、宁河寨、太和寨、神木寨、弥川寨、通秦寨、吴堡寨,9堡:永祚堡、康定举、宁河堡、通津堡、护川堡、强川堡、清川堡、通秦堡、晋安堡),代州(辖5县:雁门、崞县、五台、广武、繁峙),庾州(辖1县:河曲),宁化州(辖1县:宁化),岚州(辖3县:宜芳、合河、楼烦),岢岚州(辖1县:岚谷,1堡:寒光),保德州(辖1县:保德),管州(辖1县:静乐)
    ⑦《山右石刻丛编》卷30,《繁峙王氏世德之碑》。
    ⑧《山右石刻丛编》卷26,《郭泰铭》。
    ①《山右石刻丛编》卷27,《周献臣碑》。
    ②《元朝名臣事略》卷1,《太师鲁国忠武王》,第5页。
    ③瞿大风:《元朝时期的山西地区》(政治军事经济篇),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82页。
    ④[日]饭山知保:《蒙元支配与晋北地区地方精英层的变动》,李治安,编《元史论丛》(第10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230-231页。
    ⑤《定襄金石考》卷2,《大朝故九原帅府都总押观察使樊公墓表》,《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937页。
    ⑥《金史》卷26,《地理志》,第634页。河东南路的具体辖区为:平阳府(辖10县:临汾、襄陵、洪洞、赵城、霍邑、汾西、岳阳、浮山、利川、冀氏),隰州(辖6县:隰川、仵城、蒲兴、大宁、永利、石楼,4关:马门关、永和关、永和关、上平关),吉州(辖2县:吉乡、乡宁),河中府(辖7县:河东、荣河、虞乡、万泉、临晋、河津、猗氏),绛州(辖7县:正平、曲沃、稷山、翼城、太平、垣曲、绛县、平水),解州(辖6县:解县、平陆、芮城、夏县、安邑、闻喜),泽州(辖6县:晋城、端氏、陵川、阳城、高平、沁水),潞州(辖8县:上党、壶关、屯留、长子、潞城、襄垣、黎城、涉县),辽州(辖4县:辽山、榆社、和顺、仪城,1关:黄泽),沁州(辖4县:铜鞮、武乡、沁原、绵上),怀州(辖4县:河内、修武、山阳、武陟),孟州(辖4县:河阳、王屋、济源、温县)
    ⑦《元史》卷150,《李守贤传》,第3547页。
    ① [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26,《大元故平定等州大总帅聂公神道碑铭并序》,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②《元史》卷1,《太祖纪》,第20页。
    ③《山右石刻丛编》卷28,《赵仲墓志》。
    ④ 《元史》卷151,《田雄传》,第3579页。
    ⑤ 《山右石刻丛编》卷28,《靳和神道碑铭》。
    ⑥《山右石刻丛编》卷26,《吴信碑》。
    ①《金史》卷26,《地理志》,第627页。大名府路的具体辖区为:大名府(辖10县:元城、大名、魏县、冠氏、南乐、馆陶、夏津、朝城、清平、莘县),恩州(辖4县:历亭、武城、清河、临清)、濮州(辖2县:鄄城、范县),开州(辖4县:濮阳、清丰、观城、长垣)。
    ②《元史》卷151,《赵天锡传》,第3583页。
    ③《元史》卷151,《赵天锡传》,第3583页。《遗山先生文集》卷29,《千户赵侯神道碑铭》载“授右副元帅、同知大名路兵马都总管事”与《元史·赵天锡传》载“授左副元帅“异。
    ④《遗山先生文集》卷29,《千户赵侯神道碑铭》,四部丛刊。
    ⑤ [元]袁桷: 《清容居十集》卷26, 《武义将军梁公神道碑》,四部丛刊。
    ⑥《金史》卷17,《哀宗纪》,第376页。
    ①《元史》卷152,《王珍传》,第3591-3592页。
    ②《元史》卷152,《王珍传》,第3592页。
    ③《金史》卷25,《地理志》,第609页。山东东路的具体辖区为:益都府(辖7县:益都、临朐、穆陵、寿光、博兴、临淄、乐安),潍州(辖3县:北海、吕邑、吕乐,1镇:固底)滨州(辖4县:渤海、利津、蒲台、沾化),沂州(辖2县:临沂、费县),密州(辖4县:诸城、安丘、高密、胶西),海州(辖5县:岣山、赣榆、东海、涟水),莒州(辖3县:莒县、日照、沂水),棣州(辖3县:厌次、阳信、商河),济南府(辖7县:历城、临邑、齐河、章丘、禹城、长清、济阳),淄州(辖4县:淄川、长山、邹平、高苑),莱州(辖5县:掖倚、莱阳、即墨,胶水、招远,1镇:衡村),登洲(辖4县:蓬莱、福山、黄县、栖霞,),宁海州(辖2县:牟平、文登)
    ④《元史》卷150,《张荣传》,第3558页。
    ⑤温海清:《金元之际的华北地方行政建置——《元史·地理志》腹里部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上海,2008年,第170页。
    ⑥[元]苏天爵:《元文类》卷50,《济南路大都督张公行状》,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723页。
    ⑦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9,《李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8页。
    ⑧ [元]脱脱: 《宋史》卷477, 《李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836页。
    ①《元史》卷206,《李璮传》,第4591页。
    ②《金史》卷25,《地理志》,第613页。山东西路的具体辖区为:东平府(辖6县:须城、东阿、阳谷、汶上、寿张、平阴),济州(辖4县:任城、金乡、嘉祥、郓城),徐州(辖3县:彭城、萧县、丰县),邳州(辖3县:下邳、兰陵、宿迁),滕州(辖3县:滕县、沛县、邹县),博州(辖5县:聊城、堂邑、博平、荏平、高唐),兗州(辖4县:嵫阳、曲阜、泗水、宁阳),泰安州(辖3县:奉符、莱芜、新泰),德州(辖3县:安德、平原、德平),曹州(辖3县:济阴、定陶、东明)
    ③元好问:《遗山文集》卷26,《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四部丛刊。
    ④《元史》卷148,《严实传》,第3505页。
    ⑤《元史》卷148,《严实传》,第3506页。
    ① 温海清:《金元之际的华北地方行政建置——<元史·地理志>腹里部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上海,2008年。
    ②《元史》卷152,《刘通传》,第3594页。
    ③元好问:《遗山文集》卷26,《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四部丛刊。
    ④ 陈高华:《大蒙古国时期的东平严氏》,《元史研究新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⑤ 《元史》卷131,《忙元台传》,第3186页。
    ⑥《元史》卷4,《世祖纪》,第70页。
    ⑦陈高华:《大蒙古国时期的尔平严氏》,《元史研究新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24页。
    ⑧《元史》卷2,《太宗本纪》,第35页。
    ⑨封地户数来源于《元史·食货志》。
    ①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5页。
    ②《元史》卷193,《石硅传》,第4379页。
    ③《元史》卷152,《石天禄传》,第3602页。
    ④陈高华:《大蒙古国时期的东平严氏》,《元史研究新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15316页。
    ⑤《金史》卷24,《地理志》,第564页。西京路的具体辖区为:大同府(辖7县:大同、云中、宣宁、怀安、天成、白登、怀仁),丰州(辖1县:富民),弘州(辖2县:襄阴、顺圣),净州(辖1县:天山),桓州(辖1县:清塞),抚州(辖4县:柔远、集宁、丰利、威宁),德兴府(辖6县:德兴府、妫川、缙山、望云、矾山、龙门),吕州(辖1县:宝山),宣德州(辖2县:宣德、宣平),朔州(辖2县:鄯阳、马邑),武州(辖1县:宁远),应州(辖3县:金城、山阴、浑源),蔚州(辖5县:灵仙、广灵、灵丘、定安、飞狐),云内州(辖2县:柔服、云川),宁边州(辖1县:宁边),东胜州(辖1县:东胜)
    ⑥《金史》卷24,《地理志》,第554页。东京路的具体辖区为:辽阳府(辖4县:辽阳、鹤野、宜丰、石城,1镇:长宣),澄州(辖2县:临溟、析木,1镇:新吕),沈州(辖5县:乐郊、章义、辽滨、邑楼、双城),贵德州(辖2县:贵德、奉集),盖州(辖4县:汤池、建安、秀岩、熊岳,2镇:神乡、大宁),复州(辖2县:永康、化成,1镇:归胜)来远州。
    ⑦《元史》卷149,《刘伯林传》,第3515页。
    ⑧《元史·刘伯林传》载刘伯林降蒙为壬申岁,即1212年,但刘伯林之子刘黑马参加过蒙金野狐岭之战,故《元史·刘伯林传》所载其降蒙时间为误,刘氏降蒙应在辛未,即1211年。
    ① 《元史》卷149,《刘伯林传》,第3516页。
    ②萧启庆:《元代几个汉军世家的仕宦与婚姻》,《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83页。
    ③关于蒙金争夺西京的考证详见瞿大风:《元朝时期的山西地区(政治·军事·经济篇)》,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4-27页。
    ④ 《元朝名臣事略》卷1,《太师鲁国忠武王》,第4页
    ⑤ 《秋涧先生大全集》卷21, 《怀远大将军招抚使王公神道碑》;卷47, 《故蠡州管匠提领史府君行状》,四部丛刊。
    ⑥《元史》卷149,《刘黑马传》,第3516页,虽然刘伯林生前是否曾为万户还有待进一步考汪,但1221年刘伯林死后,按制刘黑马承袭其父职,应不为误。
    ⑦ 《元史》卷149,《刘黑马传》,第3517页。
    ⑧《元史》卷150,《李守贤传》,第3547页。
    ⑨《元文类》卷57,《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第833页。
    ⑩《元史》卷149,《刘黑马传》,第3519页。
    ①《元史》卷1,《太祖纪》,第18页。
    ②《元史》卷149,《石天应传》,第3526-3527页。
    ③《金史》卷26,《地理志》,第641页。京兆府路的具体辖区为:京兆府(辖12县:长安、咸宁、兴平、泾阳、临潼、蓝田、云阳、高陵、终南、栎阳、鄂县、咸阳),商州(辖2县:上洛、洛南),虢州(辖3县:虢略、卢氏、株阳),乾州(辖4县:奉天、醴泉、武亭、好畴),同州(辖6县:冯翊、朝邑、白水、郃阳、澄城、韩城),耀州(辖4县:华原、同官、美原、三原),华州(辖5县:郑县、华阴、下邦、蒲城、渭南)
    ④ 《金史》卷26,《地理志》,第644页。凤翔路的具体辖区为:凤翔府(辖9县:凤翔、宝鸡、虢县、郿县、盩厔、扶风、岐山、普润、麟游),德顺州(辖6县:陇干、水洛、威戎、隆德、通边、治平),平凉府(辖5县:平凉、潘原、崇信、华亭、化平),镇戎州(辖2县:东山、三川),秦州(辖8县:成纪、冶坊、甘谷、清水、鸡川、陇城、西宁、秦安),陇州(辖3县:湃阳、湃源、陇安)
    ⑤《元史》卷151,《田雄传》,第3579页。
    ⑥《元史》卷151,《田雄传》,第3580页。
    ⑦ [元]李庭:《寓庵集》卷6,《故京兆路都总管府提领经历司官太傅府都事李公墓志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⑧ [元]姚遂:《牧庵集》卷25,《武略将军知秦州史君神道碣》,四部丛刊。
    ① 《金史》卷112,《完颜合达传》,第2466页。
    ②《元史》卷149,《石天应传》,第3526页。
    ③ 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27,《大元故延安路兵马总管袁公神道碑铭并序》。
    ④ 《元史》卷150,《石抹明安传》,第3556页。
    ⑤《元文类》卷57,《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832页。
    ⑥《元史》卷149,《耶律秃花传》,第3532页。
    ①屠寄:《蒙兀儿史记》卷49,《耶律秃花传》,第370页。
    ②《元文类》卷57,《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第833页。
    ③《元史》卷58,《地理志》,第1379页。
    ④ 《元史》卷149,《王珣传》,第3534页。
    ⑤《寓庵集》卷6,《故宣授陕西等路达鲁花赤夹谷公墓志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⑥“《元史》卷1,《太祖纪》,第18页。
    ⑦《元史》卷193,《攸哈剌拔都传》,第4380页。
    ①《元史》卷128,《石抹狗狗传》,第3906页。
    ②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27,《大元故延安路兵马总管袁公神道碑铭并序》。
    ①到何之:《关于金末元初的汉人地主武装问题》,《元史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0-191页。
    ②赵文坦:《金元之际汉人世侯的兴起与政治动向》,《南开学报》,2000年6期,萧启庆:《元代儿个汉军世家的仕宦与婚姻》,《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一文认为将汉人世侯称为地主武装不能反映实情。
    ③萧启庆:《元代儿个汉军世家的仕宦与婚姻》,《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④张金铣:《汉人世侯的兴起及其同蒙古汗廷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编《民族史研究》第5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⑤韩儒林:《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7页。
    ①张帆:《元代宰相制度研究》,北京:J匕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萧启庆:《元代儿个汉军世家的仕宦与婚姻》,《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14 324页。
    ②张帆:《元代宰相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3页。
    ③‘处韩儒林:《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1页,《丙中年分土分民一览表》。④“李桂枝、赵秉昆:《五户丝制述略》,《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6期,第93页。
    ⑤韩儒林:《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6页。
    ⑥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8页。
    ① 黄时鉴:《木华黎国王麾下诸军考》,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②《元史》卷147,《张柔传》,第3472页。
    ③ 《元史》卷151,《王义传》,第3566页。
    ④《元史》卷147,《史天祥传》,第3488页。
    ⑤《元史》卷149,《移剌捏儿传》,第3529页。
    ⑥《元史》卷151,《田雄传》,第3579页。
    ①《金史》卷118,《苗道润传》,第2571页。
    ②《金史》卷118,《张甫传》,第2582页。
    ③《金史》卷15,《宣宗纪》,第344页。
    ④《金史》卷118,《苗道润传》,第2574页。
    ⑤《金史》卷118,《张甫传》,第2582页。
    ⑥《金史》卷118,《靖安民传》,第2584页。
    ①张金铣:《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页。
    ②《国朝文类》卷40,《经世大典序录·制官》,第531页。
    ③赵文坦:《蒙古国汉人世侯辖区社会经济考察》,《蒙古史研究》第6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该文对汉人世侯在辖区内发展经济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张金铣:《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该书在分析汉人世侯的历史作用时,列举了世侯为恢复利发展地方经济所做贡献。
    ④ [金]宁文懋昭:《大金国志校证》卷23,《东海郡侯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10页。
    ⑤《滏水文集》卷11,《保大军节度使梁墓铭》,四部丛刊。
    ⑥《金史》卷50,《食货志》,第1122页。
    ⑦《金史》卷108,《胥鼎传》,第2378页。
    [1](元)脱脱等:《金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2](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
    [3](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4]佚名:《元朝秘史》,《四部丛刊》三编本。
    [5]佚名:《圣武亲征录》,王国维校注本,《王国维遗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6](清)钱大听:《二十二史考异》,《钱大听先生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7](清)赵翼:《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
    [8](清)屠寄:《蒙兀儿史记》,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
    [9](元)耶律楚材:《西游录》,《中外交通史集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0](南宋)赵珙:《蒙鞑备录》,王国维校注本,《王国维遗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11](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王国维校注本,《王国维遗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12](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王国维校注本,《王国维遗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13](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96年。
    [14](波斯)拉施特:《史集》第1卷第2分册,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9月。
    [15](波斯)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6](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冯承钧译,上海:上海书出版社,2003年。
    [17](法国)格鲁塞:《蒙古帝国史》,龚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18](法国)格鲁塞:《草原帝国》,蓝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19](元)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四部丛刊》。
    [20](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21](金)刘祁:《归潜志》,《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
    [22](元)王鄂:《汝南遗事》,《历代小说笔记集成》,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23](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24](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25](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四部丛刊》。
    [26](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四部丛刊》。
    [27](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四部丛刊》。
    [28](金)李俊民:《庄靖集》,《山右丛书初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29](金)段克已、段成已:《二妙集》,石莲盦汇刻《九金人集》。
    [30](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004年。
    [31](元)耶律楚材:《西游录》,《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2](元)张德辉:《岭北纪行》,姚从吾校注,《姚从吾先生全集》第7册,台北:中正书局。
    [33](元)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北京图书馆珍本丛刊。
    [34](元)魏初:《青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35](元)姚燧:《牧庵集》,《四部丛刊》。
    [36](元)刘因:《静修先生文集》,《四部丛刊》。
    [37](元)吴澄:《吴文正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38](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四部丛刊》。
    [39](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四部丛刊》。
    [40]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2003年。
    [41](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42](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1]金毓黼: 《东北通史》,五十年代出版社,1979年
    [2]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3]陈连开主编:《中国民族史纲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4]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第8卷《中古时代·元时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5]张博泉:《金史简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
    [6]李桂芝:《辽金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7]王慎荣、赵鸣歧: 《东夏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8]何光岳: 《女真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9]王珽:《完颜金行政地理》,香港:香港天马出版社,2005年。
    [10]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1]穆鸿利、陈国良主编《中国北方各族人物传·金代卷》,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年
    [12]刘浦江:《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3]纪宗安:《西辽史论耶律大石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
    [14]杜建录:《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15]齐木德道尔吉编著: 《辽金元史徵·金朝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16]韩儒林主编:《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17]陈得芝:《蒙元史研究丛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8]韩儒林:《穹庐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9]罗佑贤:《元代民族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0]贾敬颜、赵秉昆编:《蒙古族史参考教材(早期社会性质讨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1986年。
    [21]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22]张金铣:《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
    [23]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24]瞿大风: 《元朝时期的山西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篇》,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
    [25]余大钧译注: 《蒙古秘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6]阿尔达扎布译著:《新译集注<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
    [27]李治安: 《元代华北地区研究——兼论汉人的华夷观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28]赵琦: 《金元之际的儒士与汉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9]符海朝:《元代汉人世侯群体研究》,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
    [30]成吉思汗研究所编:《成吉思汗研究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31]《元史论丛》第1、2、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983年、1986年;第5、6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996年;第7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32]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编:《元史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33]《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呼和浩特,1979年。
    [34]《辽金史论集》第2、3、4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1987年、1989年。
    [35]盖山林编著:《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
    [36]叶新民、齐木德道尔吉编著:《元上都研究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37]叶新民、齐木德道尔吉编著: 《元上都资料研究选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38]李逸友:《北方考古研究(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39]孟广耀:《北方民族史研究》(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40]齐心: 《北方考古研究(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41]吴文衔主编:《黑龙江考古民族资料译文集》(第1辑),哈尔滨:北方文物杂志社编辑出版,1991年。
    [42]陆俊岭:《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亦邻真:《成吉思汗与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内蒙古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
    [2]韩儒林:《论成吉思汗》,《历史研究》,1962年第1期。
    [3]刘孝瑜:《成吉思汗与蒙古各部的统一》,《江汉学报》,1962年第8期。
    [4]杨志玖:《成吉思汗的历史地位》,《历史教学》,1954年第10期。
    [5]陈昌福:《关于成吉思汗的评价问题》, 《上海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
    [6]舒振邦:《关于成吉思汗南征的目的和作用问题》,《成吉思汗研究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7]贾敬颜、洪俊:《关系成吉思汗历史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3期。
    [8]穆鸿利:《成吉思汗的“临终遗言”及其军事思想》,《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
    [9]靳玲:《成吉思汗用人政策探微》,《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0]蔡美彪:《谈成吉思汗的历史贡献》,《文史知识》,2006年第10期。
    [11]王路:《论成吉思汗对中原的政策》,《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12]史卫民:《蒙古汗国时期蒙古左、右翼军干户沿袭归属考》,《天骄伟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3]田俊迁:《成吉思汗发展经济的措施和指导思想》,《西北史地》,1997年第1期。
    [14]何天明:《试探蒙古汗国时期的屯田》,《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15]叶新民:《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时期的驿传制度》,《内蒙古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16]白拉都格其:《成吉思汗时期斡赤斤受封领地的时间和范围》,《内蒙古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17]姚大力:《乃颜之乱杂考》,《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7辑,1983年。
    [18]杨志玖:《补元史札巴儿火者传》,《回族研究》,1991年第3期。
    [19]孟古托力:《蒙古高原诸族政权及其递嬗》,《中国边疆民族史地研究》,1994年第3期。
    [20]任崇岳:《论蒙金关系》,《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第6期。
    [21]何天明:《试论蒙古灭金的历史原因和根本目的》,《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第3期。
    [22]赵永春、周力:《金朝兴衰的历史启示》,《江海学刊》,2007年第2期。
    [23]牛建强:《从中都(燕京)到南京(汴京):金王朝的最终覆亡》,《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2期;《从中都(燕京)到南京(汴京):金王朝的最终覆亡(续)》,《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4]刘浦江:《女真的汉化道路与大金帝国的覆亡》,《国学研究》第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25]宋德金:《大金覆亡辨》,《史学集刊》,2007年第1期。
    [26]贾祥恩:《试论金代的民族政策》,《辽金史论集》第8辑,吉林文史出 版社,1994年。
    [27]乔幼梅:《论女真统治者民族策的演变》,《文史哲》,2008年第2期。
    [28]赵鸣岐:《简评蒲鲜万奴》,《北方文物》,1986年第2期。
    [29]余大钧:《<元史·太祖纪>所记蒙金战事笺证稿》,《辽史、金史、元史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30]陈高华:《说蒙古灭金的三峰山战役》,《元史研究论稿》,中华书局,1991年。
    [31]刘广明:《三峰山大战—蒙古灭金的最后决战》,《中州今古》,2000年第5期。
    [32]李瑞杰、肖守库:《蒙金野狐岭、会河川战役考》,《学术交流》,2006年第8期。
    [33]李晓斌:《成吉思汗首次伐金时间考》,《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34]瞿大风:《哲别攻取东京考述》,《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35]石坚军:《1227-1231年蒙金关河争夺战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36]朱清泽、李鹏贵:《从蒙金战争看成吉思汗的战略战术》,《民族研究》,1984年第6期;《木华黎厚待降将之初探》,《蒙古史研究》第2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37]张秉仁:《略论蒙古南宋联合攻金之战》,《史学月刊》,1955年第5期。
    [38]龚绍方:《浅析木华黎经略中原的战略地位——兼论成吉思汗暂缓灭金的原因》,《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39]韩志远:《略论金抚州地区在蒙金战争期间的战略地位及元武宗在抚州建元中都的军事原因》,《文物春秋》,1998年第3期。
    [40]瞿大风:《金朝在山西的抗蒙部署》,《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蒙古时期山西的契丹、蕃汉军》,《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41]刘凤翥:《关于混入汉字中的契丹大字“乣”的读音》,《民族语文》,1979年第4期。
    [42]贾敬颜:《纠军问题刍议》,《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探马赤军考》,《元史论丛》第2辑,中华书局,1983年。
    [43]王恩厚:《辽金元乣军考释》,《天津师专学报》,1984年第3期。
    [44]杨志玖:《元代的探马赤军》,《中华文史论丛》第6辑;《探马赤军问题再探》,《民族研究》1981年1期;《探马赤军三探》,《元史三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
    [45]黄时鉴:《木华黎国王麾下诸军考》,《元史论丛》第1辑,中华书局,1982年。
    [46]史卫民:《蒙古汗国时期的探马赤军》,《中国民族史研究》第2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47]瞿大风:《蒙元初期探马赤军问题辨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48]余大钧:《论耶律楚材对中原文化恢复发展的贡献》,《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
    [49]陈得芝:《耶律楚材、刘秉忠、李孟合论——蒙元时代制度转变关头的三位政治家》,《元史论丛》第9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50]杨树森:《论耶律楚材》,《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第3期。
    [51]孟广耀:《论耶律楚材的佛教思想——兼释他的“以佛治心,以儒治国”和济世方针》,《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
    [52]王月珽:《论耶律楚材的宗儒重禅》,《内蒙古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53]李桂芝:《试论耶律楚材、元好问、丘处机—兼及金元之际儒生的出路与贡献》,《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54]邵俊风:《论长春真人与成吉思汗的会见》,《内蒙古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55]朱亚非:《论丘处机》,《文史哲》,1998年第3期。
    [56]韩志远:《元好问在金元之际的政治活动》,《元史论丛》第五辑,中国元史研究会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57]唐长儒:《蒙古前期汉文人进用之途径及其中枢组织》, 《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
    [58]赵文坦:《蒙古国汉人世侯辖区社会经济考察》,《蒙古史研究》第6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金元之际汉人世侯的兴起与政治动向》,《南开学报》,2000年第6期;《<元史刘黑马传>七万户蠡测》,《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
    [59]赵琦:《大蒙古国时期十路征收课税所考》,《蒙古史研究》第6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大蒙古国时期的河北世侯与士人——兼论这一时期汉文化的遭际》,《元史论丛》第九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大蒙古国时期的诸王与儒士》,《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60]王德朋:《汉族士人与金末抗蒙斗争》,《东岳论丛》,2006年第4期。
    [61]晏选军:《金元之际的汉人世侯与文人》,《中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62]唐长儒、李涵:《金元之际汉地七万户》,《文史》第11辑,中华书局,1981年。
    [63]黄时鉴:《关于汉军万户设置的几个问题》,《元史论丛》第2辑,中华书局,1983年。
    [64]王珽:《蒙古国汉军万户问题管见》,《元史论丛》第4辑,中华书局,1986年。
    [65]到何之:《关于金末元初的汉人地主武装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
    [66]王德朋:《汉族士人与金末抗蒙斗争》,《东岳论丛》,2006年。
    [67]周良霄:《李璮之乱与元初政治》,《元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
    [68]李涵:《蒙古前期的断事官、必阁赤、中书省和燕京行省》,《元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
    [69]唐长儒:《张万公谏开筑界壕及东北路壕堑毕工年月》,《山居存稿》,巾华书局,1989年
    [70]贾洲杰: 《金代长城初议》, 《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呼和浩特,1979年
    [71]吴培玉: 《<金界壕考>补证二则》, 《北方论丛》,1998年第3期。
    [72]彭占杰: 《金代长城初论——兼论<金界壕考>》, 《辽金史论集》第6辑。
    [73]冯永谦:《界壕与长城论辩三题》,《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第34期,2004年。
    [74]李鸿宾: 《金界壕与长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3期。
    [75]李逸友:《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的金代碑铭》,《北方考古研究》(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金西北路三方铜印考释》,《北方考古研究》(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内蒙古托克托城的考古发现》,《北方考古研究》(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76]田广金:《四王子旗红格尔地区金代遗址和墓葬》,《内蒙古文物考古》创刊号,1981年。
    [77]魏坚:《元上都及周围地区考古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2期。
    [78]张松柏、任学军:《辽金松山州遗址调查》,《内蒙古文物考古》,1986年第4期。
    [79]丁学芸:《监国公主铜印与汪古部遗存》, 《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第3期。
    [80]贾洲杰:《辽金元时代内蒙古地区的城市和城市经济》,《内蒙古大学学报》,1974年第3、4期。
    [81]姜念思:《辽金元三代懿州治所考》,《北方文物》,2007年第4期。
    [82]忒莫勒:《金元威宁县城考》,《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83]特木尔:《金代旧桓州城址考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2期。
    [84]杨军:《辽金元东北建置的比较研究》,《辽金史论集》第8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85]景爱:《辽金泰州考》,《辽金史论集》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86]郑宗绪:《考古学上所见之元察罕脑儿行宫》,《北方考古研究》(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1]姚从吾:《姚从吾先生全集》,台北:正中书局,1971-1982年
    [2]王德毅:《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3]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4]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5](美)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6](日)三上次男著、金启琮译:《金代女真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7](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8](苏联)符拉基米尔佐夫著、刘荣煌译:《蒙古社会制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0年。
    [9]George Lane, Genghis Khan and Mongol rule, Greenwood Press,2004.
    [10]Hok-lam Chan, Legitimation in Imperial China(Discussions under the Jurchen-Chin Dynasty 1115-1234),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4.
    [1]杜成慧:《金源时期浑源刘氏家族研究---以刘祁为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北京,2005年。
    [2]陈志英:《金元时期的转运司》,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上海,2008年。
    [3]温海清:《金元之际的华北地方行政建置--<元史.地理志>腹里部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上海,2008年。